唐朝千年古刹水景奇观重现人间 有助古时成都史研究
2015-07-14 10:45:45 作者:王浩野 来源:华西都市报 已浏览次

成都通锦桥一工地发现唐代园林遗址,目前考古发掘工作已经结束

园林里的沟渠遗址

考古现场的古井遗址

现场发掘出来的唐代器皿
1000多年前
1000多年前的盛唐,益州城(当时的成都)的西北角,有一座始建于南北朝时期的寺庙——净众寺,为成都人熟知的“万佛寺”的前身。
寺院内,一米多深的水渠蜿蜒着,九里堤引来的郫江(府河)水流经其中。入夜,“明月照沟渠”,波光粼粼。
1000多年后
一幅盛唐时期园林的图画,在2015年3月至7月间徐徐展开……今年3月,成都市考古队进驻了通锦路3号的一处工地开始抢救性发掘,直到7月初发掘结束,一座古代园林式景观遗址露出真容。据发掘现场成都市考古队的负责人易立透露,这里极有可能是盛唐时期“净众寺”内的一处园林。
发现1
【水渠】
盛唐修建,废弃于北宋初期
说起这座园林式人造景观遗址,不得不谈起它旁边的一座古建筑——万佛寺。斗转星移,万佛寺旧址大致就在通锦路旁的铁道部第二勘测设计院处。
今年3月,距离万佛寺旧址不远处的通锦路3号一个项目开始施工,成都市考古队进驻了工地,开始抢救性发掘。截至7月初发掘结束,成都市考古队共发掘了约2500平方米。这其中,最重要的发现,是全长约90米的唐代砖砌沟渠和人工池塘。
12日,记者在发掘现场成都市考古队的负责人易立的带领下,来到发掘现场。青砖铺就的水渠蜿蜒曲折,最宽处有近6米,最窄处不足1米,深1.6米。砖石大部分是唐砖,中间偶尔夹杂的花纹砖,则是来自较早的南北朝时期。易立说,西侧为水流入方向,分叉后一支向南回旋呈“山”字形,另一支流向东北,被后期修建的水池所破坏。
在池内,考古人员发掘了许多中晚唐至五代时期的建筑构件和生活用瓷,推测其修建和废弃回填的时间与水渠大致相同。也就是盛唐时期修建,五代末到北宋初全部废弃回填。
水渠旁,还能看到乱石铺就的建筑基址和一口水井,不过,这座同时期的建筑保存很差,连形制也搞不清楚了,因此无法复原出来。“水渠两边的地势比较高,总是改建、修建房子,旧址很容易遭到破坏。”易立说。
发现2
【台阶】
表明与唐代净众寺有关联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两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成都兴建了大量寺院。《成都通史》中说,根据存留的历史文献记载,可查询到这段时期成都的寺院,就有43处,包括了大慈寺、多宝寺、草堂寺等。
四川省博物院的一件南朝梁中大通五年释迦像题记中,记录其功德主为鄱阳王世子萧范(任益州刺史),供奉于“安浦寺”,便是净众寺南朝时的称呼。而四川省博物院馆藏的万佛寺出土的唐代石造像,雕刻精美。这说明,至少在“会昌灭佛”之前,位于“郊外”的万佛寺仍香火旺盛。
遗址东北侧,曾出土大量的万佛寺石刻造像。遗址中水渠的北段,还有一处外壁保留着不规整的台阶。石像笨重,废弃后不会散失到距离原存放地点太远的地方。种种迹象表明:这处园林式人造景观的修建和唐代净众寺的历史,或有一定关联。
发现3
【瓷器】
主要为本地青羊宫窑、邛窑等
在现场,出土了汉代的“镇纸”,证明这里已经有文化活动。大量的唐、五代时期生活用瓷器以及瓦当、板瓦、青砖等建筑构件,瓷器器型又以碗、盘、盏、罐、壶等为主,主要为本地青羊宫窑、琉璃厂窑和邛窑产品,兼有少量外地窑口的青瓷器和三彩釉陶器,证明这里已经有人定居。
有人定居的地方就有水。易立推测,水渠引水来自不远外的九里堤。九里堤原堤坝位于郫江(府河)东岸,东起现北较场附近,西至九里桥,全长十余里,历史上曾号称“九里长虹”。此地水利工程当肇始于李冰时期,三国时期,诸葛亮当时在前人基础上重建。九里堤可“防洪、护堤、护岸”,但更为重要的是“漂运修建宫城所需木材”。
五代至北宋初,存在约200年左右的水渠被废弃后回填,到明代已经成为了一处墓地区。现场出土了明代的墓葬18座,已不见尸骨。但在墓区出土了一些石刻的“买地券”,这相当于现在的房产证的石质复刻版。“买地券”上未提及关于寺庙的只言片语,这些古人的房产,也在城外。/专/家/说
这是一种怎样的关联呢?易立说,由于没有文字佐证,现阶段有3种推测:一是万佛寺的一部分,也就是唐代净众寺;另一种猜测,则是私家园林的一部分,例如某个达官贵人的私家花园;还有一种可能性,就是皇家园林。
成都市考古队专家易立:极可能是万佛寺的园林
·考古推断
极可能是万佛寺的一部分
“皇家园林”的推测最先被排除,唐代的益州城,整个城的大小都没有超过现在的一环路,这座园林,位置处于当时的成都城外,属于“郊外”范畴。而皇家园林,多在皇城内修建,例如东华门遗址的摩诃池。
考古人员倾向于第一种可能性,首先是沟渠里发掘出了零星佛像,均是石制且残件,年代集中在南朝到隋唐时期的,规格比较小。然后是出土的瓷器,大部分是来自青羊宫窑,为粗朴耐用的粗瓷。一个碗有约1厘米厚,拿起来“沉甸甸”的,吃顿饭简直就是对臂力的考验。碗分明是青釉瓷却看起来更接近我们现在用的砂锅、土碗等。“高档瓷器肯定是轻薄透影的。”易立说,由此看来,在这里生活的群体,身份不会太显赫,所以最大的可能性,就是这里是净众寺院的一部分。
·重要价值
有助于研究古时成都历史
研究表明,隋唐五代是我国古代园林建筑的重要发展阶段,很多官僚贵族都在自家或别墅区穿池堆山,树花置石。这一时期的园林按其性质大致可分为皇家园林、寺院园林和私家园林三个类型,全国范围内园林之繁盛,具体数量难以准确统计,其中以成都府为中心的剑南道又是重要分布区域之一,如著名的浣花溪草堂、徐卿草堂、朱山人水亭、卢照龄山庄等。
通锦路古遗址的发现,是近年来继东华门的摩诃池以外,成都市区再次发掘出园林遗址,对于研究隋唐五代时期成都地区的园林建筑和城市发展史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万佛寺
古时成都西北门外的千年古刹
清光绪壬午年(1882年),成都西门外半里的万佛桥,一个农民在地里劳作,锄头突然碰到一个硬物,刨出来一看,是个佛头,继续挖下去,挖出了“百余”残石佛像。时任四川成绵龙茂兵备道并署四川按察使司按察使的王廉生在《天壤阁笔记》中记载,当时出土的佛像“大者如屋,小者卷石,皆无首或有首无身,无一完者……”
此后,这里又常常出土佛像。直到上世纪50年代,这些石块才拼凑出古寺的历史:古寺在南北朝时期名为安浦寺,唐代开元十六年(728年)由高丽国僧人释无相重建,改名净众寺。唐末,净众寺被毁,唐宣宗年间(810-859年)再次复兴。宋代名为净因寺,南宋孝宗隆兴年间曾一度为交子务所在地,而成都人熟知的“万佛寺”这个称呼,是明代才确定下来的。这座寺庙明末清初毁于战火,此后再不复见于史料记载。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