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舟曲发现2500多卷早期古藏文手写苯教经卷
2015-07-10 09:55:30 作者:郭春林 南如卓玛 来源:中国新闻网 已浏览次
甘肃舟曲县9日对外通报,在该县境内的憨班、坪定、曲告纳、博峪、拱坝乡十个自然村里12户藏族村民家里发现苯教经文180多函2500多卷21500多页,禳灾图符80余幅,各种法器30多种。
苯教文化是藏民族远古文明的“活化石”。公元11世纪以后,苯教文献的原始写本基本绝迹。流传于民间的极少数苯教文献多以家藏形式世代传承,其内容以古藏文文字呈现,以乡间苯教法师融合文本与仪轨、口耳相传的唱诵方法为传播渠道。
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研究员阿旺嘉措从文字特征、书写形式、书头符号、遣词用句及插图、绘画等方面初步鉴定,认为该文献属于早期斯巴苯教内容和少部分雍仲苯教内容的手写苯教文书,内容涉及天文历算、节候气象、卜蓍卦辞、祈祷经文、治病除晦、祭祀山神、祈福招运、灵魂天人、禳灾防暴等方面。
“这批古藏文珍稀苯教文献书写方式为极为罕见的藏文缩写体,从内容及书写方式看,与敦煌的藏文苯教文献和甘肃宕昌发现的苯教文书有相似性,将若干个藏文合造为一字,辨认难度较大,学术研究价值极高。”据阿旺嘉措介绍,这些苯教文献对研究白龙江流域藏族文化特征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西北民族大学藏学院教授道吉任钦说,这些经文承载了白龙江流域藏民族的精神文化,见证了藏民族传统文化的辉煌成就,是可与敦煌文书相媲美的古藏文文书写本,史料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极高。
甘肃民族师范学院安多藏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桑吉克研究员(教授)称,在甘南乃至安多地区发现这么多苯教文献实属罕见,这些文献对研究苯教文化、象雄文字、古藏文缩写法弥足珍贵,文物价值极高。
据舟曲苯教法师杨加喜老人介绍,珍藏的这批苯教文书是家族世代守护,秘不外传,仅在祭祀或禳灾祈福时取出供奉。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由于经卷年代久远、存放条件简陋、保管不善,部分经文已经破损霉烂、字迹模糊,有的粘连在一起无法打开。还有人将家藏经文及法器送人或倒卖,甚至部分家藏经卷已在火灾中损毁,文献遗失或损毁严重。
“最担心的就是这些家藏经卷因没有传承人而失传。”杨加喜说,文献及仪轨传承面临濒危,对其进行抢救性挖掘、整理和保护迫在眉睫。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