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新发现:大运河在灵璧拐弯

      申遗成功后首次发掘

      5月26日下午,记者来到宿州市灵璧县县城西303省道与宿灵泗快速通道交会处。

      “这是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后,大运河安徽段首次进行考古发掘,也是第一次对大运河灵璧段进行发掘。”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一位任姓负责人对记者说。这位负责人介绍,此次为了配合基本设施建设(宿灵泗快速通道),对大运河遗址进行抢救性发掘。

      “经过调研后,考古人员于4月18日进入现场,目前考古发掘面积为360平方米,已经开挖至运河底部的隋唐文化层。”任姓负责人说,此次发掘共计隋唐文化层、宋代文化层和元明清文化层,预计还要近20天才能发掘完毕。

      “这一段的含沙量特别高,发掘时因为渗水出现塌方,耽误了工期。”据介绍,大运河宿州段属于通济渠,唐中晚期至宋,通济渠从洛阳引黄河水至下游,含沙量大可能和这有关。

      出土文物以瓷器居多

      5月26日下午,记者看到考古人员发掘出土一件形似铁锅的器具,有三个脚,直径约50厘米。据考古专家推断,这可能是某种器具的盖子。截至昨天,隋唐大运河灵璧段考古发掘已经出土各类文物标本100余件,其中完整器近10件。

      据介绍,这次考古发掘已出土的文物中,有陶器、瓷器、铁器、青铜器、动物骨头等,多为生活中使用的器具。其中唐宋时期的瓷器比较多,以民窑器为主,有建窑、临汝窑、耀州窑、湖田窑等。

      “出土瓷器几乎涵盖了各民窑窑口,这也印证了大运河在唐宋时期是南北水运的枢纽。”现场人员任鹏说,在出土的文物中,最让考古人员惊喜的是一把明代的火铳。

      根据史料记载,火铳在我国元代时期发明,这次出土的火铳在唐宋文化层中,火铳上有“洪武十年”的铭文,可以推断火铳是后世人扔进灰坑中的。

      弄清大运河灵璧段走向

      据介绍,大运河安徽境内共有170多公里河道, 130多公里在宿州境内。“大运河宿州段经过埇桥、灵璧和泗县,之前在埇桥区和泗县均进行过考古发掘工作,不过那时大运河申遗尚未成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一位工作人员说。

      此次考古发掘的是大运河的一个横断面,两堤都很清晰,河口宽度约38米,航道宽度约17米,这与之前在埇桥和泗县的发掘结果基本一致,“不同的是,这次发掘发现河道走向是西北向东南,而在埇桥的两次发掘中,河道的走向是正东西。”据介绍,这次考古发掘对弄清大运河灵璧段的真实走向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传统观点看来,大运河从淮北濉溪县境内到宿州市埇桥区境内是直西向东流淌,但是这次挖掘过程中发现大运河在灵璧境内有一个西北向东南的走向,弧度还不小。”如果按照这个弧度一直流淌下去,再和泗县境内的河段衔接上,那么可以认定,大运河在灵璧境内转了一个弯。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