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华镇新发现三件清代文物
日前,英德市东华镇双寨村徐屋组村民向记者报料,称该村新发现三件清代文物,邀请记者一看究竟。5月5日下午,在该村民家中了解到,这三件文物原放在村中祠堂,祠堂最近拆旧建新,该文物终于重见天日。
记者看到,这三件文物分别是牌匾、铜锣和宝剑。牌匾用梓木板、牛角丁制成,村民用皮尺量了一下,长约134厘米、宽50厘米、厚4厘米,版面斑驳,字体全部阴刻,清晰可见。抬头为楷体竖写:“钦定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提督广东学政加三级戴熙为”;中间为横书楷体“岁魁”两字,每字40×31厘米,字体苍劲有力;落款内容为:“道光二十六年科考选一名岁贡徐渐东立”;一对铜锣直径各约60厘米,重二三十斤,上方有两耳孔,可穿粗绳,方便抬着走动敲打,锣面锣底已长起了一些青锈,敲之声音洪亮,跟新锣一样;宝剑长93厘米,剑鞘长一米,剑柄镶嵌着一条既像龙又像壁虎的器物,剑的两面分别镶嵌着七粒金色的圆点,当地徐姓村民称之为“七星宝剑”。
这三件文物从何而来?它们隐藏着怎样的故事?今年96岁的徐春华老人清晰地回忆道,这些文物摆放在村中祠堂最里处,他儿时曾和其他小伙伴一起玩过。当时祠堂里还有官轿、轿衣、轿篷、罗伞、金字牌(即官员出门时的执事)、官锣、铜鼓等官用物品。“我的太公与徐玉堂是同胞兄弟。”老人不无自豪地说,“你知道徐玉堂是谁么?他就是这些物品的主人,16岁时以放牛娃的身份参加科考,在4000多名考生中考得头名。”记者看到,祠堂门口至今还竖立着四对旗杆石,足见当时徐玉堂的巨大影响。
徐春华还告诉记者,当年老祠堂门口上方显著位置挂着“擢选贡元”的牌匾,“文魁”和“钦点即用知县”牌匾挂在右边墙上,“天宠呼珂”挂在左边墙上。
链接
徐玉堂其人其事
综合该村族谱和村民讲述,这三件文物的来源都与此人有关—清代英德最后一位贡元徐玉堂。
资料显示,在清代科举考试中,士子经过县试(知县主持)、府试(知府或直隶州的知州主持)和院试(省学政主持)三级考试成绩合格者,称为生员(即秀才)。生员可以经学政(管理一省教育的最高官员)考选升入国家最高学府京师国子监读书,因为是“贡献给朝廷”的生员,故称贡生。清代的贡生有岁贡、恩贡、拔贡、优贡、副贡五种,合称“五贡”。其中拔贡每12年(逢酉年)由省学政考选一次,每府选2名,州、县各选1名。贡生名额很少,对一个州、县来说,每次大都只有一名,因而也是第一名,故称“贡元(‘元’是第一的意思)”。
有关专家分析,徐玉堂的“擢选贡元”实际上是作为韶州府或英德县的生员被广东省学政考选为拔贡;“岁魁”即当年考选第一,也是指贡生第一名。从落款“道光二十六年科考选一名岁贡徐渐东立”的时间推算,徐玉堂被选为拔贡估计在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其“16岁就上京考试”,指的是参加朝考,而不是会试。按清朝科举制度,拔贡经朝考合格,可以充任京官、知县和教职。
为什么在道光版《英德县志》里没有徐玉堂的记载?
原来,徐玉堂的姐夫谢兰省在道光二十五年考中进士,在北京郊县密云县任知县,他把徐玉堂带到京城应试高中贡元,由于各种原因,《英德县志》没有载入。
可惜的是徐玉堂新官上任后便染病辞世。谢兰省把内弟徐玉堂的遗体、遗物一并送回家乡,埋葬在双寨家的马草园。
徐玉堂16岁就考选为拔贡,而且朝考合格被任命为县太爷,应该说是相当了不起的,也足见英德是一处历史悠久、人杰地灵的地方。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