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魏洛阳城太极殿东堂遗址考古取得新发现

汉魏洛阳城宫城太极殿考古又有新发现——随着东堂遗址揭开神秘“面纱”,不但确定了东堂的平面形制,还明确了太极殿的时代演变,对研究汉魏洛阳城遗址乃至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都城制度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东堂遗址全貌

 

      汉魏洛阳城宫城太极殿考古又有新发现——随着东堂遗址揭开神秘“面纱”,不但确定了东堂的平面形制,还明确了太极殿的时代演变,对研究汉魏洛阳城遗址乃至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都城制度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进展:东堂遗址全貌逐渐显现

 

      为全面了解汉魏洛阳城宫城太极殿的形制布局和时代演变,2013年至2014年,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洛阳汉魏城队对太极殿东堂遗址进行了发掘,共完成发掘面积约2700平方米。

 

      汉魏洛阳城考古项目相关负责人介绍,东堂遗址位于汉魏洛阳城宫城内中部偏西北处,南距宫城南门阊阖门遗址约600米,西距宫城正殿太极殿14米。

 

      经过发掘,基本明确了东堂遗址的全貌,主要遗迹包括:夯土台基、道路、廊房、排水设施、院落及门址等。

 

      其中,夯土台基由较为纯净的红褐色土夯筑而成,东西宽约48米,南北进深约21米,外立面局部残存有白灰墙皮,墙皮多已剥落,保存状况较差。台基北侧残存有一条东西向的铺砖道路,与太极殿院落连通,路面铺砖残损严重,局部以垫土补平。

 

      道路北侧为一大型廊房,以夯土隔墙为轴线,南北两侧各出檐一间。廊房东段残存有一南北向小型门址,南侧为东堂建筑院落,北侧为另一院落;廊房西段发现有两个院落,从而构成一个既独立分割,又密切联系的建筑群。

 

      “通过对东堂台基局部进行解剖表明,其夯土结构复杂,经过多次修补沿用,其始建年代不晚于魏晋,北魏时继续使用,北朝晚期仍有修补改建。”该负责人说。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东堂遗址出土的文物瓦当

 

      作用:东堂是帝国“政治中枢”

 

      中轴线布局,是中国古代都城的一大特色。这种延续上千年的布局,是从汉魏洛阳城太极殿开始的。

 

      作为历史上第一座“建中立极”的大型宫室,太极殿在我国古代中国都城发展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据史料记载,太极殿建在高大的夯土台上,为当时皇宫内最为豪华的宫殿,两侧为东堂和西堂,三者呈一字排列。这种布局,一直延续至北朝末年,长达350年之久。

 

      “东堂是帝国政治功能的实际体现。”该负责人介绍,东堂的功能主要有三个:一是皇帝听政决策的地方,二是宗室、勋戚举哀发丧之所,三是天子宴飨群臣、讲学之地,是帝国当之无愧的“政治中枢”。

 

      地位:东西堂制度开创古代都城布局新时代

 

      该负责人表示,通过此次发掘,不但基本明确了太极殿东堂这一中国古代最高政治决策空间的建筑形态,对研究汉魏洛阳城遗址乃至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都城制度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方面,明确了汉魏洛阳城太极殿是以主殿、东堂、西堂为主,与外围回廊等附属建筑共同构成的一组规划有序、布局严谨、气势恢宏的大型建筑群,是汉魏洛阳城体量最大的建筑群。

 

      具体来说,东堂遗址的发掘,完善了人们对汉魏洛阳城宫城太极殿建筑群的平面布局的认识,即太极殿主体是由中间建筑和两侧略小的东堂、西堂组成的,呈三殿东西并列布局。

 

      另一方面,还明确了汉魏洛阳城太极殿的年代及分期,即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并确立了太极殿三殿东西并列及伴随产生的东西堂制度,这一制度对后代都城形制产生了深远影响,开创了我国古代都城及宫殿布局的新时代。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