磐安发现一处宋墓如无意外墓主是孔子47代裔孙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圣人的仁爱思想,没能阻挡蛮族的铁蹄。宋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金军占领山东,曲阜孔林遭受刀兵。

      孔子第47代裔孙、大理寺评事孔若钧,与他哥哥孔若古、侄子孔端友、儿子孔端躬等,护送皇帝赵构一路南逃。

      逃到临安,孔若古、孔端友前往衢州,后定居三衢西安菱湖,史称“孔氏衢州南宗”。

      孔若钧、孔端躬父子一家,护送赵构逃到台州后,想去三衢与孔端友会合。经过磐安榉溪时,孔若钧因不胜劳累,不幸病逝。

      儿子孔端躬将父亲就地安葬。他此后也隐居在此,后葬于榉溪村口——这个,已被后人发现。

      但孔若钧的墓一直没找到。

      史书说,墓在榉川北岸钟山后坞。后坞,即后坞山,在榉溪村村后。

      今年一月,榉溪村在后坞山半山腰发现一处古墓。省文物局专家认定这是宋时墓葬,墓主人应该当过官。

      浙江师范大学中国史硕士导师龚剑锋说,墓主极可能是孔子第47裔孙孔若钧。

      因孔若钧的墓地方位,孔氏族谱中所画大体吻合。另据史书,在宋代当过官,安葬于此,且墓地仍未被发现的,只有孔若钧。

      怎么认定是宋墓

      形制繁复石雕精美

      墓在后坞山半山腰,站在这里,可以俯瞰整个榉溪村。大片鹅卵石铺排严密,形成一个巨大的半圆。边上还有雕了石狮、花草等图案的石碑残体,在山野丛林的掩映下越发显得精致。

      周围,有村民24小时巡逻。

      60岁的孔子第74代孙孔火春,也是磐安县盘峰乡榉溪村村支书。

      他告诉钱江晚报记者:

      今年1月初,榉溪村要建一条通往后坞山的游步道,村民们在山腰的斜坡往下挖了大约半米,堆砌整齐的大片鹅卵石,围成一个巨大的圆圈。

      孔火春赶紧通知磐安县文广新局。很快,专家进入现场,村民们看到了古墓全貌:它占地74平方米,墓穴部分为27平方米,高1.5米,墓顶呈半圆形,还有着完善的排水系统。

      一同出土的还有裂成一段段石碑,雕刻栩栩如生。

      没多久,消息传到杭州。

      3月20日,浙江省文物局副局长吴志强带队前来。仔细勘察后,吴志强断定,这是一座比较典型的宋代时期墓葬。

      磐安县文物办主任厉中云告诉钱江晚报记者,宋墓的规矩和讲究是历朝历代中最多也最复杂的,外形和布局也和其他朝代不同。从这座墓鹅卵石铺就的造型来看,应该是宋墓。

      厉中云说,这个墓还有石板状的“须弥座”,说明墓主人生前当过官,“宋墓留存至今本就极少,有不少还是被破坏之后进行重修过的,这个古墓对研究南宋时期的墓葬文化很有意义。”

      浙江师范大学中国史硕士导师龚剑锋看过现场照片后说,边上垒成的鹅卵石是挡土墙,中间是地基,按照他的设想,宋朝的墓穴一般都是长方形的,再上面垒土,置以墓碑,“成了现在这样,说明变化很大”。

      让龚剑锋吃惊的是,雕刻的石狮,“非常写实,如此造型全国罕见,甚至跟以后的石狮造型大相径庭,极具文物价值!”

      墓主人是谁

      极可能是孔子第47代裔孙孔若钧

      墓主人是谁?

      浙江省文物局副局长吴志强表示,从家谱记载和墓葬的形制来看,此墓是孔若钧墓的可能性极高。

      龚剑锋也认同这一观点。

      他说,文献有记载,孔若钧葬在北二钟山后坞位置,就是现在村民口中的后坞山。对于孔若钧墓地方位,孔氏族谱中有图,基本和当前发掘的这座古墓吻合。

      此外,根据地方志,在宋代当过官,安葬于此,而且墓地仍未被发现的,只有孔若钧。

      可惜古墓现场没有找到墓志铭。

      龚剑锋说,其实按照文献记载,已经可以肯定这就是孔若钧的墓,“专家一般都比较谨慎,如果有墓志铭,早就宣布这是孔若钧的墓了。”

      磐安县文物保护部门透露,接下来,他们暂时不会对墓穴进行彻底挖掘,所以无法用现代的方法比如DNA等方式鉴定墓穴主人。但如最终证实墓主人为孔若钧,无疑将是对榉溪孔氏家庙和孔氏文化完整性的一个很好补充,对孔子文化的研究有很高的文物价值。

      古墓里头有什么

      目前还没打开过

      在孔火春看来,这么多年过去,难保没有盗墓者光顾。

      “假如有人盗挖,就会破坏原来的排水系统,那就太可惜了。”潘玲玲说。磐安县文广新局局长潘玲玲说,初步判断,墓中存在值钱陪葬物品可能性极低。

      厉中云说,下一步,文物保护部门将主要从维修、保护方面对古墓进行研究。届时,还将邀请浙江省里有经验的专家制定方案。

      专家介绍,他们会在修复前要先做考古勘探,搞清楚宋代墓葬的规制,再做修复方案,修复时严格按照宋墓规制进行恢复,使用的修复材料要符合相关要求,确保古墓的原真性。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