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兵马俑专家首次“考古复原”2200多年前完整弓弩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自2009年开始的秦兵马俑一号坑第三次发掘,新近有重大考古收获,首次发现最完整的一件弓弩,尤其是弓弩上“檠”发现更为重要,此前见诸于史书,并未见过实物。 

      弯弓射箭是中国古代士大夫的重要技艺之一,其后兴起的可连续发射的弓弩则使射箭几乎进入半自动化状态。日前,正在秦兵马俑一号坑进行发掘的专家首次“考古复原”出2200多年前的完整弓弩,不仅展现了秦始皇时代弓弩的完整形象,也解决了古代如何保护弓弩的课题。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考古队队长张天柱说,这是秦兵马俑发掘以来所发现的最完整的一个弓弩,尤其是保护弓弩韧性的“檠”的发现更为重要。作为弓弩的辅助构件之一,“檠”在使用弓弩时需要拿掉,但其在弓弩闲置时,却是弓弩保持完整形象和材料韧性的重要方式。

      最近游览秦兵马俑一号坑的细心观众不难发现,考古人员近期正对一处过洞中的近地面“附着物”展开攻关。兵马俑一号坑第三次发掘考古领队申茂盛表示,近地面“附着物”就是正在清理的2200多年前的弓弩,其弓弦、弓背、弩机和最新发现的“檠”等都是轮廓鲜明、保存较好,尤其是“檠”的首次“考古复原”,让人们对古代人如何使用和保护弓弩有了完整认识,也解决了兵器史和科技史上的一些问题。

      此前,考古发掘中弓弩出土并不鲜见,但人们对其结构的认识并不清楚。根据文献和考古资料,有人认为“檠”是弩的辅助杆,也有人认为是韬的撑木,种种解释都不十分确切。

      张天柱说,根据《说文》解释“檠,榜也……弛弓防损伤,以竹若木辅于里绳约之。”朱熹《集传》也有“以竹为闭,而以绳约之以驰弓之里,檠弓体使正也。”此次发现的“檠”上有三个小孔,通过这三个小孔用绳将檠与弓缚绑在一起,再用一个短的撑木支撑,形成一个三角形,将弓固定,使弓在松弛的状态下保持不变形,可谓十分科学的弓弩保存办法。

      兵马俑一号坑第三次发掘是经国家文物局批准自2009年开始的,旨在对兵马俑坑的未知区域进行以学术目标为主的科学考古。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