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昆线考古发现商周“冶炼场”遗址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攀枝花,闻名全国的“钢铁之城”。然而这座城市的冶炼史究竟有多长?近日的一次考古发掘,把这个时间提到了2000多年前。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对成昆铁路(米攀段)进行考古发掘时,在米易县庙门前遗址发现了商周时期的坩埚和疑似铜渣。考古现场负责人陈苇介绍,这至少说明当时的人们已经懂得冶炼技术了。

 

  这次考古是为配合成昆铁路扩能改造工程进行的。2013年5月,省考古院以及当地文物部门在对成昆铁路米攀段进行考古调查时,在米易县丙谷镇东侧沙沟村8组东南面的山坡梯田上,发现了这片遗址。陈苇透露,当时这片遗址是老百姓改造的梯田区。然而走上梯田田埂,地表就散落着商周时期的夹砂陶片。它们从何而来?考古人员展开钻探,发现土层之下含有商周及战国时期的石器陶器,初步确认了这是一处商周时期的聚落遗址。因当地小地名叫庙门前,命名为庙门前遗址。

 

  经过4次复核确认后,2015年1月4日,省考古院对这片铁路施工将要破坏的区域进行抢救性发掘,惊喜很快出现。

 

  在已经发掘的近500平方米遗址区,考古人员发现了多达9层的遗址堆积:古代文化层中已经发现了40个左右的灰坑、3座房子和两条沟的遗存,另外还有数十级的柱洞和两座灶。除此之外,还发现了近两百件陶碗、陶罐以及平底器、石斧、石锛等生活器皿和工作器具。根据这些密集出现的考古遗存,考古人员发现,庙门前遗址是攀西地区不可多得的商周时期重要聚落遗址。陈苇认为,由于部分出土陶片已经具备金沙江流域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存特征,不排除庙门前遗址年代上限可能更早。

 

  然而,此次发掘最重大的发现焦点在出土了两枚冶炼留下的疑似铜渣。陈苇透露,考古人员在商周时期的文化层,发现了大量红烧土块以及规则灰坑,完全区别于普通百姓生火做饭的杂乱灰坑。它们究竟有何作用?随着发掘深入,考古人员果然在土层中发现了两枚矿渣和坩埚埚底,它们的直径都约在四五厘米之间,矿渣用磁铁测试,并无磁性反应。陈苇表示,这块矿渣究竟是铜矿还是铁矿,还得专业检测后才知。但不管是何种金属,都已经证明“钢铁之都”的祖先们,早在2000多年前就已经开始利用地底丰富的矿产资源,开始了冶炼。庙门前遗址。庙门前遗址出土的矿渣。庙门前遗址出土的石斧。

责任编辑:小赖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