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源发现10处唐宋文物点 勾勒荔枝道走向及年代

      “荔枝道”是唐玄宗为满足宠妃玉环食新鲜荔枝的喜好,建起一条专供荔枝运输的驿道。据《旧唐书》、《新唐书》等史料记载,荔枝道基本被学术界认为是从涪陵至长安、全程1000多公里的官道。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唐玄宗为杨贵妃修建专门驿道(荔枝道),千里运荔枝的故事早已流传千古。千百年后佳人已逝,这条古道穿过历史尘埃,重回视线……2014年6月,荔枝道与米仓道一起,被纳入蜀道申报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遗产的范围,而荔枝道考古调查则成为了蜀道申遗工作的重要部分。

      从2015年3月6日至11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组织了“2015荔枝道考古探险”活动。来自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等16位顶级专家对万源市境内的荔枝道做了考察,新发现唐宋等时期的文物点10处,为荔枝道道路走向及年代提供了有力支撑。

      有章可循

      《大唐久典》记载:唐朝的驿站制度主要沿袭汉朝,全国各地被称为官道的主要交通线路上,每间隔30里设一处驿站,把采摘下的荔枝带叶密封于竹筒中,土法保鲜,防止途中挤压和偷拆,然后装笼上马。

      “妃嗜荔枝,置驿传送”途经宣汉万源等地

      荔枝道是蜀道中从南向北的千古名道。《新唐书》有载:“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驿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

      那么,唐玄宗专为杨贵妃修建的荔枝道究竟起于何处?这就涉及到荔枝的产地问题,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工作者李飞说,“古书上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荔枝产地是涪陵,另一种认为产地是岭南地区。”综合史料、物产历史遗迹等因素,目前专家们认为荔枝道起于涪陵,经宣汉、万源和汉中东部地区,再经过子午道,最终进入长安(今西安),全程2000余里。

      据《大唐久典》记载,唐朝的驿站制度主要沿袭汉朝,全国各地被称为官道的主要交通线路上,每间隔30里设一处驿站,把采摘下的荔枝带叶密封于竹筒中,土法保鲜,防止途中挤压和偷拆,然后装笼上马。二十里一换人,六十里一换马,紧鞭急蹄。“一天行500里应该没有问题,再加急,四五天应该能送到长安。”

      李飞说,这次考察大致明确了荔枝道在万源市境内的走向。“从现有的遗迹来看,万源市内的荔枝道分为东线和西线。”李飞称,西线在河口又分为了西支线和东支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高大伦认为,靠近后河的这条西支线即:鹰背、庙垭、河口、石窝、玉带、魏家、虹口(通江)、澌波(通江)、竹峪、虹桥出川这条线路应该是荔枝道在万源市境内的脉络走向。

      有迹可循

      此次考察新发现文物点10处,年代分布于唐宋等时期,为荔枝道道路走向及年代提供了有力支撑。

      10处文物点勾勒荔枝道走向及年代

      一、杜家湾唐代摩崖造像

      这龛造像位于万源市大沙乡杜家湾,属于唐代中晚期。造像规格为1M×1M,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二力士”组合,是典型的唐代风格。参考四川地区唐代摩崖造像规律,专家们认为周边应仍有一些相关遗迹。结合宣汉浪洋寺摩崖造像的地理位置,其对荔枝道道路走向及年代提供有力支撑。

      二、紫云坪盘陀寺

      紫云坪盘陀寺位于万源市石窝乡紫云坪种茶题刻附近。专家介绍,紫云坪种茶题刻是中国最早有关种茶的题刻,在题刻周围发现了盘陀寺寺庙遗址。遗址现有建筑构件、明清时代的石质造像及寺庙本体残存等,其前部地势平坦。结合种茶题记内容、古庙沿革、地势等因素,专家认为其寺庙前部的梯田极有可能是早期茶园遗址,还需进一步勘探试掘。

      三、古道、题记等遗迹群

      遗迹群包括古道路、修路题记、码头遗址等,位于宣汉县新华镇拱桥湾。专家们认为遗迹群应是荔枝道上一处重要的交通节点,有助于认识荔枝道走向。

      意外之喜

      荔枝道附近的40余座清代四合院完整保存

      在调查过程中,专家们对已发现的文物点有了更新的认识。

      例如三官场古民居群,位于万源市秦河乡三官场村。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高大伦称,从此次初步调查看,该处民居群已有一定规模,形成片区。核心区达4平方公里,完整保存40余座四合院;且该民居群原生态环境保存完整,地势地貌改动小,受现代化影响小;不仅如此,这里的传统生产工具、生活模式、民俗等都保存得较为完整,推断应为清代民居。

      “特别原始古朴,有专家当即就感叹,这简直就是‘桃花源’!”高大伦说,三官场古民居群应该是四川省境内保护最好的古民居群,甚至放诸全国都很罕见。

      专家们认为,从调查情况看,该处民居群具备申报国家传统村落的条件,下一步需进行全面调查测绘。

      此外,专家们还考察了嘉祐寺题记、张赵氏节孝坊等文物点。

      经过此次荔枝道考察,专家们建议抓紧对已发现文物点的保护、升级工作,提炼和发掘荔枝道的历史文化价值,特别是荔枝道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核心价值,以此为标准进行申遗文化遗产点的选择工作,并加快进行蜀道申遗文本的编制工作,做好申遗的各项准备。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