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家窑遗址出土彩陶 揭示其从仰韶文化独立过程

不同地层出土的大量陶片,尤其是彩陶上的丰富图案则揭示了马家窑文化从仰韶文化中独立出来,逐步形成自己独特文化面貌的过程。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马家窑遗址出土的陶器 资料图

      1 日,甘肃临洮马家窑遗址考古发掘主持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李新伟研究员向记者透露,在马家窑遗址首次发现成排分布的房屋遗址,这与大量的陶片等文 物共同勾勒出了马家窑文化的独特面貌,表明到马家窑文化时期,黄河上游地区已经不再是仰韶文化的地方类型,而开始以崭新的文化面貌开启了本地区独具特色的 文明化进程。

      从2014年9月开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联合在马家窑遗址进行了为期3个多月的考古发 掘,在已经发掘的200多平方米的范围内,发现十万多片陶片和大量石器、骨器和动物遗骸,特别是发现了5处大小各异的成排分布房屋遗址。这些房址虽然因水 土流失已经遭到破坏,但仍然可以推断出各房屋面积不同,其中最大一处有50多平方米,这为探讨马家窑聚落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复杂化程度提供了重要资料。而不 同地层出土的大量陶片,尤其是彩陶上的丰富图案则揭示了马家窑文化从仰韶文化中独立出来,逐步形成自己独特文化面貌的过程。

      马 家窑文化大约距今5200年到4400年之间,从甘肃地区的仰韶文化发展演变而来,开启了黄河上游地区社会发展的新纪元,其后续的齐家文化则将本地区的文 明化进程推向高峰。1924年,最早发现马家窑遗址的瑞典学者安特生将马家窑归为仰韶文化,用以验证他设想的“中国文明西来说”。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考古 工作已经表明,马家窑文化虽然由仰韶文化发展而来,但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独立的考古文化。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文化风格和经济形态受到了东西两个方向的影 响。在大麦、小麦等农作物,牛、羊等家畜,以及金属冶炼技术由西方传入中国的过程中,马家窑文化及后续的齐家文化发挥了特殊的作用。李新伟介绍,这次发掘 出土了众多动植物遗骸,有关专家将展开深入研究,通过对农作物和家畜种类的分析,结合人类活动遗迹的研究将为解开中西早期文化交流之谜提供钥匙。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