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新疆文物考古成果丰硕
2015-02-03 13:36:59 来源:天山网 已浏览次
在1月29日至30日举行的由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主办的2014年度新疆文物考古成果汇报暨考古历史文化宣传创新研讨会上,专家学者展示了去年新疆文物考古的新发现,其中很多新发现都非常有价值。
发现中国最西端军事设施
去年,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文博馆员艾涛多次赴喀什地区、克州进行考古调查和发掘。其中,他在乌恰县乌鲁克卡其乡进行考古调查时,发现了两处卡伦。
“这两处卡伦都是方形的,城墙保存着,四周有角楼,根据它的建筑结构,我认为年代是清代。”艾涛说,卡伦是一种古代军事设施,从广义上讲,它和目前新疆遗存下来的烽隧、烽火台等都属于长城资源,在新疆,清代的卡伦在哈密地区、伊犁州遗存多一些,南疆地区很少,乌恰县位于中国的最西端,而这两处卡伦的位置,离边境只有几十公里,应该说,这是目前发现的我国最西端的古代军事设施。
“在这里发现卡伦,说明清代时期中原王朝十分重视新疆地区边境的管理,其线路从新疆的最东端一直到最西端,都修建了军事设施,来维护祖国领土的完整。”艾涛说。
发现青铜时代的古城遗址
在此次会上,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文博馆员艾涛的《莎车县兰干遗址考古发掘》报告,引起了与会专家学者的关注:去年6月,为配合当地水利工程建设,他在莎车县喀群乡恰木萨勒村对兰干遗址进行考古发掘时惊讶地发现,这里可能是一座青铜时代的古城遗址。
“很大范围内,这座古城遗址的城墙虽说坍塌比较严重,但主体结构基本是完整的,地上有大量的灰坑、柱洞以及石器,还有不少陶片,特别是那些石头,很多都是用来砍砸的打制石器。根据古城遗址的主体结构和周围大量的石器,我初步判断,这座古城遗址应该属于青铜时代。”艾涛说。
艾涛告诉记者,目前新疆发现年代最早的古城遗址是汉代,比如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深处的圆沙古城等,而这座古城遗址的发现,不但将新疆古城遗址发现最早的年代从汉代推到了青铜时代,而且对研究新疆古城遗址具有很高价值。
首次发现了阿凡纳谢沃文化
去年8月,哈巴河县邀请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队一行5人,对县境内阿舍勒铜矿附近的阿依托汗一号墓群的27座墓葬进行抢救性挖掘,其间,。
据考古队领队、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文博馆员胡兴军介绍,他们对墓葬进行考古发掘时,发现这些墓葬是圆形的石锥,墓坑被多次反复使用过,且墓中死者是仰卧屈肢的姿势,身上撒着红色的赤铁矿粉。同时,出土了蛋形陶件和橄榄形陶器以及陶豆等。从墓葬形式和死者姿势以及出土的文物来分析,他们确认,这是阿凡纳谢沃文化的形态。
胡兴军认为,阿凡纳谢沃文化的形成,大约距今4500年至5200年,其范围主要在俄罗斯,新疆也有,但不是其中心,这次在新疆境内发现的阿凡纳谢沃文化,应该是从外面传入的。
首次发现了双虎鹿石
去年,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于建军和考古人员在布尔津县境内的喀纳斯景区图瓦新村一个石堆墓的封堆上,发现了一块长方形的石条,上面刻着两只老虎。
“之前,新疆发现过不少鹿石,上面刻的都是鹿或类似太阳等图案,但从来没有发现刻虎的,这究竟代表什么?”于建军既感到兴奋,又在苦苦思索。他查阅了很多新疆考古资料,没有找到相关历史记载和实物发现,他认为,这是新疆首次发现的鹿石。于是,他给这块鹿石命名为双虎鹿石。
“很早以前,新疆地区就有西伯利亚虎等各种类的虎在生存,这个双虎鹿石的发现,说明生活在古代新疆的人,不但对狼、鹰等各种动物崇拜,可能对老虎也有一种崇拜,把充满了勇猛的老虎刻在石头上,然后放在墓葬的土堆上,可能是把它当作是镇墓兽一样,防止其他妖魔鬼怪的侵扰。”于建军认为。
3500多年前新疆人会纺织染色
由于特殊的气候条件,新疆境内出土的史前时期的毛织物较多且保存完好,时间为青铜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但因缺少相关文字记载,新疆考古工作者无法仅凭肉眼或简单方法进行判断,通过这次中国丝绸博物馆和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合作,对史前时期古代新疆人的纺织染色研究有了新突破。
30日,在本次会上,中国丝绸博物馆刘剑博士在他的《新疆史前纺织染料初探》报告中提出,从小河墓地出土的各种颜色的毛织物中,有一种红色的毛织物,是用一种叫西茜草染成的,这说明,3500多年前,新疆人就会纺织染色。
刘剑说,从2013年开始,中国丝绸博物馆和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开始合作,对新疆境内的小河墓地、哈密五堡墓地、鄯善苏贝希墓地、且末扎滚鲁克墓地等墓地出土的毛织物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诸多毛织物都经过了染色,而染料来自于当地树木或植物。比如哈密五堡墓地出土的红地三角纹刺绣上面的黄色,是用灰胡杨树叶染成的。还有不少毛织物上面的蓝色,是用一种叫菘蓝的叶子染的。最有意思的是来自于且末扎滚鲁克墓地出土的毛绦裙残片,上面的粉红色染料来自于一种介壳动物,叫胭脂虫。
随葬马首次被确认“身份”
屏蔽此推广内容新疆不少的墓葬都出土过马,但因种种原因,对马的年龄和性别等不能确认。现在,这个问题首次有了一个重要突破。
记者了解到,去年,于建军率领的考古队对位于哈巴河县境内喀拉苏墓地的53座墓进行了考古发掘和清理,发掘出土了13匹马,首都师范大学考古学博士、讲师尤悦一行受邀到现场进行了考古发掘。之后,经过双方合作,运用多学科研究,首次对其中发掘出土马的“身份”进行了研究和确认。
“经过我们研究,发现这些马的年龄集中在9岁至13岁,大多数是雄性,可能是因为当时马从10岁至13岁开始衰老,成为殡葬的首选对象。”尤悦分析说。不仅如此,这些马的脊椎骨发生了病变,可能与人类经常骑乘或用马来驮物有很大关系。另外,这些马的下颌牙齿磨损程度比较大,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类对马的驯养方式。
责任编辑:小明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