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考古 让考古不再神秘
2014-12-16 11:32:05 作者:刘苏 来源:徐州日报 已浏览次
提起考古,很多人会迅即联想到盗墓。这一“光明”一“阴暗”的两件事,之所以被硬生生扯到了一起,除了那套红极一时的《盗墓笔记》的影响外,或许还因为,作为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考古一直是不面向公众的。
如果有一天,我们站在博物馆的橱柜前,不再仅是隔着玻璃读卡片上的介绍,而是可以跟别人讲述藏品出土的全过程,回忆内心的激动,这感觉是不是会很美妙?
现在,这美妙的如果正在变成现实。徐州博物馆近日启动公众考古系列活动,现面向社会征集10位对考古感兴趣的市民。在接受相关培训后,他们就可以参与土山2号墓(彭城王墓)的发掘,和考古人员一起探索未知的地下王朝了。据此次公共考古活动负责人、徐州博物馆研究员吕健介绍,活动通过微信平台推出后,两个小时就有上百人报名。
历史真相
每个人都有权力知道
我们的祖先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他们如何吃饭,如何出行?在时光流逝中,我们生活的这块土地经历了怎样的沧海桑田、历史变迁?被发现的8座楚王墓的来龙去脉,在这些楚王身上到底发生过怎样的故事?
英国考古学家保罗·巴恩说:“考古学是可以研究人类过去99%部分的唯一科学……如果我们要知道我们正在去往何处,那我们就需要去追溯我们的轨迹,去看看我们来自何处。”
是的,考古是我们寻找迷失历史的最佳路径。可对于公众来说,若想从考古报告中了解历史,简直不切实际。因为,一份考古报告大多只印几百或千余册,普通公众根本就看不到。就算有幸成为了“少数派”,对于让专业人士都头疼的考古报告,他们也要能看得懂才行。
徐州博物馆馆长李银德坦言,他听不同层次的人说过相似的话:“考古报告不仅是一般读者看不懂,连从事古代历史研究的学者也未必能看懂。因为其中充斥着太多生僻的专业术语,普通读者根本看不懂。”
“徐州博物馆一直在考虑如何走一条学术大众化的路,这是一个把知识和学问还给大众的大事业。它的目的就是要使考古通俗化、大众化,这也是一个考古学者应该有的意识和责任。”李银德说,“好在,让公众参与到考古中来,现在已经成为考古界共同的认识。”
可能谁也没有
想到,让考古学界备受质疑的曹操墓事件,正是让考古走向大众的里程碑事件。
2009年末,河南安阳发现并向外界公布,当地抢救性发掘的一座东汉大墓,被权威考古学家与历史学家确认为魏武王曹操高陵。这一发现随即遭到一些学者质疑,并引发了公众的各种猜测。考古前所未有地受到大众关注,这原本是件好事,但最后却形成一个尴尬局面:考古学界基本确认为真,但公众却大都认为是假的。
对此,吕健表示,国外很多国家很早就开始倡导公共考古了,有些项目在挖掘时,每周六都会对公众开放,向公众报告进展情况、工作内容,并回答公众的相关问题,做到信息透明化。“为什么大家对曹操墓不信任,就是因为专家们孤芳自赏,没有将所发现的东西公诸于众,老百姓只能自己猜测。”
受这件事的影响,更多的考古学家开始撰写文章,为公众答疑解惑,开创性地将考古学解释材料的方法纳入公众传播之中。按一些专家的话来说,“曹操墓的发现和质疑,人人可以出声,其里程碑的意义在于,让考古成为社会焦点。考古学发展到今天,已不再是考古学家的独角戏。”
讲得通俗
公众才听得懂
在徐州博物馆群工部主任杜益华看来,发现是考古这一行最迷人的学术特性,发现的过程充满了探索未知的无穷乐趣。考古学者们可以从某一块铜镜上的纹饰,从某一件青铜器上文字的运笔和力度,准确地判断出古物所包含的神秘信息。但是,翻阅一本考古发掘学术报告集,对于一般读者来说,太枯燥了,根本寻不到要领。
考古学如何才能让受过一般教育的人知晓、享受原本属于他们的历史财富?
“如果让古物重见天日是一次考古发掘,那么将古物所传达的信息传递给公众,这个过程应该算是‘二度发掘’。‘二度发掘’出来的考古报告只能算是初级产品。如果要面向社会推广,这样的产品还需要重新包装。”杜益华说,
杜益华拿出一本《文字上的汉字》递给记者,这是她编写的一本面向大众的考古普及宣传册,上面用精美的文字图片和通俗的语言,介绍了徐州博物馆内馆藏的一些青铜器、陶器、甲骨上的古文字,让大众通过一件物、一行字,知道一些人,了解一些事。
台湾著名古文字专家陈昭容教授拿到这本册子时非常惊喜,还特意多要了两本,说要带给台湾的同行看,“印这本宣传册太有必要了。我也一直在做考古公众化的种种努力,但是,真正要做到考古公众化,还需要更多的考古学家参与其中才行。我们几代人经大半个世纪从地下发掘出来的文物,数量太多了。但这些文物绝大部分都静静地躺在库房里,它们等于是重新又被埋藏了起来。即便一些有幸被摆进了明亮的展柜里,但能获得观众驻足的机会也还是不多。出现这样的问题,还是因为我们普及引导的工作没有做到家。如果把考古变成了一门大众化的学问,那情形就不会是这个样子了。”
陈教授建议杜益华,群工部除了继续做文字上的普及外,还应该把思路放宽点,“现在的很多厕所,考虑老人或孕妇难以起身,会在墙壁上安一个扶手。其实这个创意我们2000多年前的祖先早就想到了。你看我们展厅里展示的一个汉代厕所内的场景不就带这样一个扶手吗?如果你不给大家解释,很多人可能就忽略了这么一个伟大的存在,但如果把这些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物件,用通俗的语言讲给大家听,很多人可能会惊呼,哇!原来是这样啊!”陈教授说,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大众接受考古成果的过程。
土山汉墓
徐州公众考古第一站
土山汉墓是徐州著名的历史遗存,曾被认为是“亚父冢”,后被探明确认为东汉彭城王墓葬群。1969年因群众取土发现土山1号墓,并与次年由南博发掘清理,后被确认为彭城王后墓;1977年调查发现土山2号墓,根据位置及规模判断,该墓为土山汉墓主墓即彭城王墓;2002年因建设发现土山3号墓,徐州博物馆于当年发掘清理。
这次公众考古活动的地点选择在土山2号墓。第一次举行公众考古活动,就选择这样一处重要的考古发掘现场,李银德表示,徐州博物馆开展公共考古的想法产生的比较早,但受到野外考古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员安全等一系列问题的困扰,活动一直没有启动。现在博物馆四位一体工程已经完成,土山汉墓位于市内,且发掘现场在室内,比较适宜活动的开展。
目前,土山2号墓的前期发掘正在进行。对于即将于明年一月份开始的公众考古,吕健表示,首先要对挑选出来的队员进行基础培训,包括考古作业中应该注意的事项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等到正式开始时,这些市民可以在专业考古队员的陪同下,拿着工具亲手挖掘埋藏起来的历史。市民的挖掘会按照正常考古工作的方法、程序、手段等进行,包括给发现的文物编号、绘制现场的平面图等。
“我们想通过这个活动让大家知道什么是考古,它不是简单的挖宝,而是通过现场出土的遗迹、遗物,还原了解古代社会的生活生产状态;不是一味地寻求文物宝藏,而是依附于历史,以期拨开迷雾见真相。再有就是让大家树立文物意识,如果有一天我们能够经常接到老百姓的电话说哪哪发现了古墓,哪哪捡到了一件陶器,这个社会的整体素质又会大大提升一步。”吕健说。
让马可艺术精神在家乡传承
◎华玉振
在中国音乐学院建院五十周年举办的马可作品音乐会、《马可选集》首发式暨马可艺术成就研讨会上,徐州市委、市政府关于纪念马可先生、宣传马可先生、传承马可艺术精神的举措和规划,受到了马可先生家人及中国音乐学院、河南大学等与会音乐界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如何落实相关规划,在家乡传承马可先生的艺术精神,使马可艺术精神成为今天徐州文化强市建设的宝贵资源,确实需要深入思考并积极探索实践。
马可艺术精神的核心是爱国爱家的民族情怀。马可先生的艺术人生是与中华民族的抗日救亡运动相伴随,与新中国的文化建设事业相伴随的。无论是在抗日宣传的阵地,还是在新中国文艺创新的岗位上,爱国爱家的民族情怀是始终贯串的主题。特别是先生把对家乡徐州的热爱、眷恋之情升华为对祖国每一寸山河的热爱、眷恋,更是中国传统人文精神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具体体现。传承马可先生的艺术精神,我们要在全市各行各业、各条战线培养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主人翁意识,把民族情怀转化为建设美丽家园的实际行动。
马可艺术精神的活力在于扎根民间的艺术探索。《南泥湾》、《小二黑结婚》、《白毛女》等作品,是民族乐器、民族唱法在作曲、演唱艺术中的巅峰之作,是中国声乐在世界声乐体系中保持生机和活力的坚实基础。传承马可先生的艺术精神,我们要深入挖掘徐州地区柳琴、梆子、琴书、鼓乐等民间音乐的区域特色,结合时代形势,大胆创新,创作更多能够广泛流传的地方新民歌、新戏曲。
马可艺术精神的传承需要必要的载体建设。围绕纪念马可先生,改革开放以来党政部门和社会各界做了大量工作。在推动中华传统文化大发展的新的时代背景下,把马可民族声乐艺术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加以保护、开发和传承,加大载体建设力度十分必要。规划建设马可纪念馆、扩建马可广场、扶持高校和民间马可艺术作品研究推广、组织撰写《马可传》、拍摄马可题材影视作品等,期待各方协力共举。这样,马可就能够成为徐州这座历史名城又一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符号和标志了。
@不沉默的大多数(媒体人):
1951年,郭士杰《日寇侵华暴行录》由联合书店出版,“南京大屠杀的惨痛回忆”位居篇首。根据当时报刊的记载,其对南京大屠杀重新进行整理,以“灾难的开始”、“杀人的比赛”、“妇女的仇恨”、“不屈的人们”4个标题,记述全过程。那些造谣新中国一直不提南京大屠杀这个概念的文人,堪比文化汉奸!
@思想聚焦(时评作者):

总有些人,生来就努力做自己,从没打算讨好谁,用毫不遮掩的锐利锋芒,惊艳了时光。
@卢思浩(作家):
有关的人太多,所以还不如做一个想要做的人,人生都太短暂,去疯去爱去孤单一场,真正能平静自己的只有自己。人都是孤独的,孤独不可怕,可怕的是惧怕孤独。想要摘星星的孩子,孤独是我们的必修课,我不怕自己努力了不优秀,我只怕比我优秀的人比我更努力。
@安徽出版王亚非(媒体人):
“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梁启超。一个人明白自己的责任,才能承担责任;能够承担责任,才值得信任和相托。有了责任,那良心便是监督;担得起责任,那就是品行优秀。梁又说:“翻过来看,什么是最快乐的事,自然责任完成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