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首次洞穴考古 出土远古玉器青玉刃
2014-11-18 14:55:40 来源:人民网 已浏览次
经过70余天的抢救性考古清理,考古人员在大兴安岭地区呼中区碧水镇西北7公里处的一个天然岩洞内,发现上千件石器、骨器、玉器、陶器、铁器、古玻璃、玛瑙料珠等文物,并在洞口的一个探沟内发掘出8个叠压紧密的文化层,这些文化层从东汉时期的鲜卑文化上溯到上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文明。专家认为,这一黑龙江省首次洞穴考古发现,初步打开了回望中华民族源头之一——大兴安岭文化的“无字史书”。
岩洞内呈现三个平台
用餐、休息、议事设施一应俱全
这个新发现的洞穴南距“鲜卑石室”嘎仙洞约300公里。记者近日登上大兴安岭北段海拔最高区域的伊勒呼里山北坡,沿考古人员踩出的林中小径攀爬20多分钟后抵达洞口。山洞坐北向南,前有黑龙江支流呼玛河及其5条支流缓缓流过,两侧有明显凸出的竖直山岩环抱,上下为陡峭崖壁。
状似三角形的洞口较窄小,爬入后较宽敞。洞内长宽高各约16米、6米、3米,并呈阶梯状形成三个区域:洞口缓坡清理出有火坑、灶石和一石凳,适于围坐烤火、用餐、晒暖;中层是护坡石和约10厘米厚黄粘土垫起的平台,整个平台可分两排容纳20余人卧居;再往上是被先民们无数次手摸脚蹬后磨掉棱角的温润石带,石带上面是最高处的平台,平台正中、岩洞尽处赫然现出一把石椅,椅背呈三角形,椅上垫有黄土,椅宽约60厘米,两侧扶手光滑圆润,坐上去十分舒服,石椅两侧亦有石凳,适合围坐议事、休息,洞顶有明显的烟熏痕迹。环顾洞内,半圆形穹顶下三个平台连接紧凑,结构巧妙。
探沟内发现8个文化层
第8层出土的青玉刃 堪称“镇岭之宝”
洞口右侧是考古人员清理出的一个探方区,探方区自上而下标记8个文化层,其中带有毛砟石的第7层又可分上中下三层,斜压到第8层上。此次考古队的领队、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赵评春告诉记者,第7层以上出土的文物分别有铁镞、铁耳环、墨玉管饰、玛瑙料珠、古玻璃饰品、陶片、骨锥等精致器物以及石刃、石叶等磨制石器,时间约在2千年前至1万年以内;而第8层出土的石茅、石铲等石器较为粗笨,带有明显的打制印记,初步判定为1.2万年以上旧石器时代的工具。
11月9日,记者在现场看到,考古人员从第8层中清理出一个石斧,斧刃系打制而成,斧背有槽,适合嵌入木棒扎皮绳而挥斧。记者还看到从第8层出土的一枚青玉刃,该刃呈弧形,两面起刃,方便抓握,轻划玻璃即现裂痕,赵评春推测这是剥兽皮用的“尖端工具”,是非常罕见的远古时代玉器,堪称“镇岭之宝”。
岩洞发现颇具“故事性”
将成为探究大兴安岭文化 又一里程碑
考古人员还在新石器文化层以下的洞内岩壁上清理发现人工绘制残存的红褐色彩绘遗痕,并在砟石层下部剖面上出土一个红色透光的小玉棒,玉棒上部的红色略深,疑似调制绘画颜料的器具。赵评春告诉记者,这一疑似旧石器时期岩画的发现在世界岩画研究中极为罕见,将成为判定大兴安岭地区已发现31处岩画年代的一把“钥匙”。
该岩洞的发现带有很强的“故事性”。2013年黑龙江省岩画考古队在该洞口两侧发现彩绘岩画遗痕。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洞口被一座坟堆封闭。今年8月下旬,经当地政府动员,该墓后人落实异地安葬,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随即进入洞内开展抢救性考古工作。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