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安县辽代“春捺钵”遗址群发掘工作基本结束
“春捺钵”遗址群发掘工作基本结束
历史上的辽金在东北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而让今天的人们感到不可思议的是,辽代有自己的首都,但政治中心却并不在首都,而在“捺钵”。什么是“捺钵”呢?“捺钵”是契丹语,意思是行宫。
建立辽金的契丹和女真族是游牧民族,世代逐水草而居,过着迁徙不定、车马为家的游牧生活。那时,皇帝也不常住在京城,而是随季节气候和水草变化而迁徙。因此,四时“捺钵”是辽代富有民族特色的政治制度,“捺钵”是处理政务的行政中心。
2009年,考古人员在吉林省干安县首次发现辽代“春捺钵”遗址群。
今年8月,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和干安县文管所联合对位于吉林省干安县的“春捺钵”祭祀建筑址进行了勘探和挖掘。中国辽金考古专家、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冯恩学教授为此次挖掘工作总负责人。发掘过程持续两个月,出土瓦当、滴水、陶瓷器、北宋铜钱、凤形脊兽及菩萨头像等上百件文物,目前发掘工作已基本结束。
“捺钵”在史书上有明确记载,在历代的文学作品中也有体现,但在考古工作中,并没有发现其遗址。2009年,考古人员在吉林省干安县首次发现辽代“春捺钵”遗址群,填补了中国多年没有探明辽代“捺钵”准确地点的空白。
2013年3月,该遗址被国务院确定为第七批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冯恩学教授介绍说,对于这是不是“春捺钵”遗址,刚开始我们是有所怀疑的,因为根据以往的考古发掘经验,游牧民族的墓地发现、发掘得多,遗址几乎没有。
但经过细致的工作,基本上可以确定这是一个季节性的营地遗址,规模很大,要超过普通的村庄和城市。
冯恩学说,从此次发掘看,土堆是逐渐堆积而成的,上面的夯土比较扎实,经过雨水冲刷没有出现裂缝,下面的有裂纹说明土质松软。土层中含有小陶瓷片、炭灰、骨头等遗物,因此不可能是自然形成的。
遗址处于近湖水的沼泽草原环境,不适于农耕、定居聚落,也不是手工业遗址。土台基长15米到50米,高0.5米到3米,修筑工程量巨大,又位于史书记载辽金皇帝“春捺钵”的地域内,故可确认这里是辽金“春捺钵”遗址。
据冯恩学教授介绍,该遗址群规模非常大,共有四片,目前仅勘探和发掘了一片。
由于反映游牧民族生活的遗址几乎没有,所以,这一“春捺钵”大型遗址群更是弥足珍贵,堪称是迄今发现的中国面积最大、全世界也罕见的古代游牧民族季节性渔猎营地遗址。
四时“捺钵”究竟是咋回事?
——解读辽金“捺钵”习俗
“捺钵”的含义虽是行宫、行在,但却与中原王朝的皇帝出行的行宫不一样。建立辽的契丹族是游牧民族,随时迁徙,车马为家。皇帝一年四季大部分时间不在皇宫内,政治中心和政权中枢就在马背车帐之上和四时“捺钵”之中。当时作为都城的上京和中京主要是皇帝接见北宋、西夏和高丽使节的地方,接见使节有时也在“捺钵”进行。
辽代皇帝来吉林“春捺钵”29次
史料对辽代皇帝的“捺钵”记载非常全面,《辽史》中甚至有专门的《游幸表》来记载“捺钵”事项。据记载,辽代皇帝前后来过吉林“春捺钵”29次,基本的时间和行程是这样的:正月上旬从首都上京出发,东行至查干湖西南处(现吉林省干安县境内)设“春捺钵”,历时约60天,活动以捕鱼猎雁为主;“夏捺钵”一般设在避暑胜地;“秋捺钵”设在便于猎鹿、熊和虎的场所;“冬捺钵”设在较为温暖的地方。四时“捺钵”又称春水、秋山、坐夏和坐冬。
皇帝“捺钵”时随行人员众多
四时“捺钵”除了捕鱼狩猎活动外,最主要的是它的政治功能。一般辽皇帝会借渔猎的机会,大宴群臣和使节,接纳贡品,商议国事。“春秋捺钵”主要处理辽朝与所属其他民族的关系,“夏冬捺钵”主要召开北、南臣僚会议。那么,在辽代,“捺钵”有哪些官员可以随行呢?
据介绍,凡是“捺钵”,所有契丹大小内外臣僚以及汉人宣徽院所属官员都必从行。汉人枢密院﹑中书省等南面臣僚则只有一二人相从,其余宰相以下在京都居守﹐处理公务。
为了保卫皇帝的安全,“捺钵”的禁卫非常严格,毡车为营,硬寨为宫,贵戚为侍卫,武臣为宿卫,亲军为禁卫,百官轮番宿直。
头鱼宴、头鹅宴见证王朝兴衰
在辽“捺钵”习俗中,最有名的要数“春捺钵”中的头鹅宴和头鱼宴。辽代“春捺钵”用“海东青”(一种猎鹰,有“万鹰之神”的含义)捕鹅猎雁,当时,将捕猎到的第一只鹅称为头鹅,皇帝要举行头鹅宴。当时的辽代皇帝会借助头鱼宴和头鹅宴来接见各组使者,以此招降纳贡,安抚各部。
公元1112年,在辽代最后一个皇帝天祚帝的“春捺钵”上,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因拒绝表演而受辱。回到完颜部后,经过两年准备,举起反辽大旗,很快攻克了宁江州和长春州,一举灭辽建金。
金建立之后,延续了辽的“捺钵”习俗,但更倾向于嬉戏游玩,通常与政治无关。
“捺钵”习俗对后来的蒙古族、女真族也都影响深远。
辽金有美玉“春水秋山”
——以“捺钵”为题材制作玉器
喜爱玉器的读者都听说过“春水秋山”玉,“春水秋山”玉就是以辽金“捺钵”习俗为题材而制作的玉器。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北京故宫博物院、黑龙江省博物馆都可以看到春水秋山玉的美丽身影。
辽金皇帝的春水秋山活动为玉器工匠提供了创作灵感,于是带有“海东青”、天鹅图案的“春水”玉和以虎、鹿为题材的“秋山”玉应运而生。
黑龙江省博物馆收藏的一个“双鹿纹玉佩”、一对“天鹅衔莲花玉佩”都出土自东北的金代墓葬中。记者近日连线黑龙江省博物馆历史部主任刘丽萍,她介绍说,“春水秋山”玉作品多出现在金代,但它的题材内容来源于辽代契丹的“捺钵”习俗,具有浓郁的北国游猎民族风情。
那么“春水秋山”这个美丽的名字是谁起的呢?其中又有什么样的故事呢?刘丽萍说,最早将这类玉器命名为“春水秋山”的是北京故宫博物院的玉器专家杨伯达。
北京故宫博物院当初收藏有一批既无定名,又无断定年代的玉器,它们中有一些带有鹰捕天鹅以及鹿的图案,充满了山林野趣和浓郁的北方风情。北京故宫博物院的玉器专家杨伯达对这批玉器十分关注,他先从考古资料中寻找类似的器物,归纳整理后发现,这些玉器可能是中国辽金时期的作品。他为此专程来东北考察,发现了辽金时期的铜天鹅,其造型与故宫玉饰件上的天鹅十分相似。
杨伯达初步认为这些玉器应该琢制于辽金时期。接着,他又查阅了《辽史》《金史》等史料,发现了有关辽金皇帝举行“春捺钵”和“秋捺钵”等“春水秋山”活动的记载,而这些活动的猎物就包括天鹅和鹿。在专门记录皇帝政事的《本纪》和《舆服志》中,更特别提到,皇帝的玉带上有“春水”和“秋山”玉饰,这些玉饰上也有天鹅和鹿等图案。于是,杨伯达将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这些玉器命名为“春水秋山”玉。
在金代,玉器十分珍贵,尤其是“春水秋山”玉,基本上被皇室贵族阶层所垄断。这充分说明了金代统治者对“春水秋山”玉的推崇和喜爱。如今,这些玉器则成为我们研究和认识辽金时期文化和生活的重要文物。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