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栖霞山首现比丘尼寿塔 刻有铭文保存完好
2014-10-29 09:38:39 作者:杨娟 来源:扬子晚报 已浏览次

一大三小寿塔保存基本完好。 张智峰 摄
南京栖霞山有一批“高僧塔林”,已被列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这几年山上也曾发现了一批明清高僧塔林,近日,栖霞山风景名胜区工作人员在密林中,又发现了一批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比丘尼寿塔。据悉,这批比丘尼寿塔此前从未被研究者发现过(比丘尼是指归入佛门,受持具足戒的女子)。
四座寿塔基本保存完好
昨天上午,扬子晚报记者来到栖霞山,在栖霞文史研究者张智峰的带领下,见到了这批寿塔。寿塔一共有四座,分布在石头墙砌成的塔园内,寿塔一大三小。其中,一座小寿塔的塔刹已不见踪迹,其余保存完好。张智峰告诉扬子晚报记者说,这四座寿塔分别是,下关保国庵第二代修慧禅师、第三代愿清禅师、第三代愿生禅师和第三代愿慈、愿提禅师的寿塔。僧塔是供奉和安置舍利、经文和各种法物的塔,一般由塔基、塔身和塔刹三部分构成。寿塔与佛塔相似,也是由塔基、塔身和塔刹三部分构成。由于人迹罕至,寿塔保存都不错。走近看看,发现每一座寿塔上都有铭文。
最大的一座寿塔上的铭文为:“传曹洞演宗第十四世保国堂上第二代上修下慧参禅师寿塔”,下款:“中华民国二十五年丙子冬吉预建寿塔/薙染徒心法等、孙达祥等、曾孙本性等敬立”。塔的四周还雕刻精美的莲花瓣。其他三座寿塔上的铭文也都清晰可见。据介绍,四座寿塔都建于1936年,从铭文来看,立塔者是“心法”“达祥”等人,“心法”“达祥”等人是“修慧”禅师的剃度弟子。而佛教在某种场合下,常常把剃度弟子书写为“薙染徒”。
栖霞山风景区工作人员李宏说,栖霞山曾经发现过多处高僧塔林,但比丘尼寿塔确属首次发现,填补了栖霞山历史的空白,也为研究栖霞寺历史提供了实物证据。
通过铭文查阅“牵”出往事
随后,在张智峰的带领下,扬子晚报记者来到另一处比丘尼寿塔遗迹处。这一处比丘尼寿塔,与刚才看到的四座寿塔相距不是很远。在一片竹林丛中,扬子晚报记者看到了地上躺着一些僧塔的石构件,粗略地数了一下共有三件。这一处寿塔,仅剩下棱柱形状的塔身,且长满青苔,高约0.5米。记者察看一番发现,有一面上镌刻着文字,“传曹洞演宗第十四世保国堂上第二代/修智悟/修净禅/修全寿/公塔”,塔身的背面也有文字:“中华民国二十五年丙子冬吉预建寿塔/薙染徒心法等孙达祥等曾孙本性等敬立”。很显然,这一处寿塔与前面所看到的寿塔是同时期建的。
张智峰说,发现寿塔后,他查阅了朱洁轩的《栖霞山志》,找到了“释修慧,下关保国庵主持,施田二百六十二亩”的记载。也就是说,当时修慧禅师等人曾将保国庵田产262亩,捐赠给了栖霞寺。除了这批寿塔外,张智峰说,在栖霞寺里还保存着一块民国二十八年(1939)九月立的《保国庵住持修慧施田记》碑。碑文记载了保国庵曾于民国十三年(1924),以慧净堂名义在江宁县第一区骆家渡小庄头村,购置田地,并将这些田产捐赠给了摄山栖霞寺律学院的事实。“寿塔可以理解为寺庙之间的一种‘交流方式’。”张智峰说,寿塔为祝祷长寿之塔,即生前为自己所预设之塔碑,又称寿藏、寿陵。有这样一段渊源,栖霞山发现这批寿塔也就不足为奇了。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