鸽子山遗址出土旧石器时期文物万余件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考古人员正在进行发掘工作

      多种生产工具及制作技术的共存,显示了鸽子山先民对环境变化的快速适应能力和行为能力有大幅提高,发掘材料将在古人类狩猎、采集原始农业的技术储备与转型等方面,提供有利证据。

      经过一个月奋战,至10月9日,由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合作、青铜峡市文管所协助发掘的鸽子山遗址第一阶段发掘任务基本完成。

      据了解,鸽子山遗址位于青铜峡市西部贺兰山台地中段鸽子山盆地周边。自上世纪90年代至今,在15平方公里范围内目前共发现15个地点,绝大多数位于常年流水的天然泉眼(泉墩)或休眠泉墩。本次发掘工作是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3年连续合作研究项目的第一年,意在摸清鸽子山遗址10号地点的文化埋藏状况。10号地点原本是中部有泉眼,高出地平面3米至4米,直径60至70米的椭圆丘形泉墩,近年被附近企业挖开中部约2800平方米大坑以取水,中间形成一个输、蓄水池,约400平方米,大坑基本伤及到遗址的核心区域。本年度选择了水池以东、以西的两个探方,共发掘约100平方米左右,深1米至6米。

      此次发掘和采集的文化遗物中,在上部扰土层(基本内容为大坑中间原文化层的再堆积)中,采集了烧石9000余块,打制类石制品600余件,磨制类石制品和磨食工具(磨盘、磨棒)200余件、块,细石器类石制品70余件和少量装饰品及毛坯(鸵鸟蛋皮半成品、石环毛坯)等,还采集到大量食草类哺乳动物,如野牛、野羊、野马等动物的牙齿和骨殖。未经扰动土层中,目前已经发现两个文化层,共出土700多件标本,其中以下文化层出土遗物较多。这些遗物除了与上部扰土层同类型之外,还有较多的灰烬、火塘、灶等遗迹现象,其中大量人工炭标本为测量遗址年代提供了可靠的材料。

      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博士彭菲介绍,从人类文化发展来讲,鸽子山遗址(大约距今12700年至8000年)处于旧石器向新石器人类文化转型期。本年度发掘出土了大量成熟的打制石器(石制品)、磨食器(磨盘、磨棒等)、磨制石器(及其毛坯)和细石器。多种生产工具及制作技术的共存,文化遗物密度之大,显示1万年前左右,鸽子山先民对环境变化的快速适应能力和行为能力的大幅提高。发掘材料将在古人类狩猎、采集原始农业的技术储备与转型等方面,提供有利证据。

      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院王惠民告诉记者:“鸽子山地区为西北东部三大沙漠-荒漠草原-黄土高原的过渡带,遗址的丰富内涵不仅为我们研究人类自身,也为认识人类生存环境,特别是动植物演化与消长,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据介绍,鸽子山遗址与水洞沟遗址12地点、中卫长流水遗址和内蒙古阿拉善地区的石器遗址等,共同构成中国西北地区特殊的研究材料链,对现代环境与人类的生成过程研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由于地下水位过高和时间因素,目前暂停了野外发掘,转入室内整理阶段。揭露的面积和深度只是遗址的一角,但已初步揭示了遗址的丰富内涵与意义。(记者 黄英)

      相关链接

      鸽子山古文化遗址遗物较丰富,大多属石制品,近400余件,即普通石制品(打制品)和细石制品。自1984年自治区文物普查以来,青铜峡市文物管理所在此通过多次考察,采集了大量的石制品标本2000余件,普通石制品占绝大多数。普通石制品以人工砖和刮削器为主,主要有石斧、石凿、尖状器、刮削器等,其文化内涵与水洞沟相比有很大的差异。鸽子山石器的加工方法较灵武水洞沟更具有多样化。特别是一些双面打制尖状器,形体较大。这些普通石制品具有我国旧石器时代文化的一些共同特征。鸽子山古文化遗址反映出鸽子山在史前早期中西文化中的过渡作用,为我们探索远古人类文化传播、人类迁徒,提供了实物依据。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