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发现战国时期古墓 6人陪葬

      “发现古墓了,1个主墓,6个陪葬的小墓,还挖出了战车。”近日,在淄博高新区四宝山街道办事处隽山村,村民茶余饭后议论最多的就是村里一在建厂房工地发现一中型古墓。目前,该墓被确定为战国时期的古墓,挖掘工作已接近尾声。

      22日中午,有读者给本报打来热线电话反映,在淄博高新区四宝山街道办事处隽山村一工地是发现一座古墓。记者随后赶到现场,在村民的指引下,记者来到古墓旁,古墓周围已经围上了警戒线。为防止雨天雨水倒灌,在墓地旁边还挖了一条排水沟。

      据现场文物考古部门一名工作人员介绍,经过1个多月的挖掘,古墓基本挖掘完毕,挖掘出来1个主墓室,周围是6个陪葬的小墓室。在主墓室的正南边,还有一架战车的痕迹,由于战车是木制的,在挖掘过程中已经变成了灰。古墓东西长7.75米,南北长9.1米,墓穴周围非常平整。在挖掘过程中还发现,主墓室和旁边的2个小墓室已经被盗过。从目前墓里挖掘出来的一些陶器、玉器以及战车来看,可以初步认定这是一处战国时期的中型墓。考古人员介绍,此墓室构造十分讲究,墓室内的陶罐也非常精美。在古代,有身份的人才有钱建这样的墓。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根据文物法规,规模超过5万平方米的建设项目开工之前,建设单位必须向文物部门报备。只有在前期的勘探、发掘等考古程序结束之后,才能开工建设。这个厂子在动工之前,文物部门来勘测时发现有古墓的迹象,随后展开抢救性考古挖掘。

      考古人员告诉记者,人殉葬流行于奴隶社会,商周时期十分盛行,但进入春秋时期以后,随着奴隶制度的瓦解,人殉葬现象十分罕见,战国时期几乎绝迹。此次挖掘中发现6名殉葬人,墓葬中出现当时几乎绝迹的人殉葬现象,足见墓主人势力之大。

      据考古人员介绍,目前,挖掘出来的所有物品都已经统一管理,下一步将统一进行清点,古墓的主人身份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相关链接

      活人殉葬制度到明朝才彻底废止

      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之后,出现了用活人殉葬的残酷制度。远在商朝,用奴隶殉葬和祭祖的做法十分盛行,而且规模很大,手段残忍。到了秦朝,秦始皇死后,秦二世胡亥下令宫中没有生育的宫女全部殉葬,加上建造陵墓的工匠,殉葬者数以万计。

      随着人们的反抗和社会进步,自汉武帝到元朝,这一残酷制度基本被废除了。到了明朝,朱元璋又将这一野蛮的做法重新恢复起来,并作为一种制度在明朝沿用。1395年,朱元璋的次子朱恢死后,朱元璋即下令王妃殉葬。从此,重开了活人殉葬制度。直到1465年明英宗死时,这一制度才得以废除。本报综合

      内蒙古一战国墓群发现人殉葬现象

      2013年8月,内蒙古自治区考古工作者在位于赤峰市喀喇沁旗境内的西桥战国贵族墓葬群内发现战国时期几乎绝迹的人殉葬现象,为探索战国时期奴隶制度残余提供佐证。

      西桥战国贵族墓葬群位于喀喇沁旗西桥宫家营子村,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墓地排成10列,多为土坑竖穴墓,有单人葬、双人合葬,成年人、儿童均有。墓地等级分化悬殊,分为大中小三等,少数大墓长7米。

      在墓葬群的大型墓二层台上发现有殉葬者,其他墓中也发现有尸骨被肢解的现象,在一些墓中伴有殉葬动物头骨、蹄等殉牲现象,展示了当地奇特的葬俗。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