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发现战国时期古墓 6人陪葬
2014-09-24 15:43:27 来源:鲁中晨报 已浏览次
“发现古墓了,1个主墓,6个陪葬的小墓,还挖出了战车。”近日,在淄博高新区四宝山街道办事处隽山村,村民茶余饭后议论最多的就是村里一在建厂房工地发现一中型古墓。目前,该墓被确定为战国时期的古墓,挖掘工作已接近尾声。
22日中午,有读者给本报打来热线电话反映,在淄博高新区四宝山街道办事处隽山村一工地是发现一座古墓。记者随后赶到现场,在村民的指引下,记者来到古墓旁,古墓周围已经围上了警戒线。为防止雨天雨水倒灌,在墓地旁边还挖了一条排水沟。
据现场文物考古部门一名工作人员介绍,经过1个多月的挖掘,古墓基本挖掘完毕,挖掘出来1个主墓室,周围是6个陪葬的小墓室。在主墓室的正南边,还有一架战车的痕迹,由于战车是木制的,在挖掘过程中已经变成了灰。古墓东西长7.75米,南北长9.1米,墓穴周围非常平整。在挖掘过程中还发现,主墓室和旁边的2个小墓室已经被盗过。从目前墓里挖掘出来的一些陶器、玉器以及战车来看,可以初步认定这是一处战国时期的中型墓。考古人员介绍,此墓室构造十分讲究,墓室内的陶罐也非常精美。在古代,有身份的人才有钱建这样的墓。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根据文物法规,规模超过5万平方米的建设项目开工之前,建设单位必须向文物部门报备。只有在前期的勘探、发掘等考古程序结束之后,才能开工建设。这个厂子在动工之前,文物部门来勘测时发现有古墓的迹象,随后展开抢救性考古挖掘。
考古人员告诉记者,人殉葬流行于奴隶社会,商周时期十分盛行,但进入春秋时期以后,随着奴隶制度的瓦解,人殉葬现象十分罕见,战国时期几乎绝迹。此次挖掘中发现6名殉葬人,墓葬中出现当时几乎绝迹的人殉葬现象,足见墓主人势力之大。
据考古人员介绍,目前,挖掘出来的所有物品都已经统一管理,下一步将统一进行清点,古墓的主人身份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相关链接
活人殉葬制度到明朝才彻底废止
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之后,出现了用活人殉葬的残酷制度。远在商朝,用奴隶殉葬和祭祖的做法十分盛行,而且规模很大,手段残忍。到了秦朝,秦始皇死后,秦二世胡亥下令宫中没有生育的宫女全部殉葬,加上建造陵墓的工匠,殉葬者数以万计。
随着人们的反抗和社会进步,自汉武帝到元朝,这一残酷制度基本被废除了。到了明朝,朱元璋又将这一野蛮的做法重新恢复起来,并作为一种制度在明朝沿用。1395年,朱元璋的次子朱恢死后,朱元璋即下令王妃殉葬。从此,重开了活人殉葬制度。直到1465年明英宗死时,这一制度才得以废除。本报综合
内蒙古一战国墓群发现人殉葬现象
2013年8月,内蒙古自治区考古工作者在位于赤峰市喀喇沁旗境内的西桥战国贵族墓葬群内发现战国时期几乎绝迹的人殉葬现象,为探索战国时期奴隶制度残余提供佐证。
西桥战国贵族墓葬群位于喀喇沁旗西桥宫家营子村,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墓地排成10列,多为土坑竖穴墓,有单人葬、双人合葬,成年人、儿童均有。墓地等级分化悬殊,分为大中小三等,少数大墓长7米。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