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明代古墓现“买地券” 或是阴间房产证

9月4日,柳州市在柳北区跃进路富鸿·蔚澜湾小区附近的工地上发现了一座明代古墓。从当天下午开始,对古墓的抢救性发掘一直持续到9月5日凌晨3点。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神秘的篆符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工作人员在仔细辨识方碑上的文字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残存的文字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残存的棺木与棺材钉

      9月4日,我市在柳北区跃进路富鸿·蔚澜湾小区附近的工地上发现了一座明代古墓。从当天下午开始,对古墓的抢救性发掘一直持续到9月5日凌晨3点。这座十分让人期待的明代古墓以巨石封口,看似颇具规模,然而考古发掘却仅获一块方碑和残存的此许棺木、几根锈迹斑斑的棺材钉,让人大失所望。

      不过,这块边长约30厘米的正方碑从古墓中散发出的神秘气息依然让人着迷。9月5日下午,我在市文物局的会议室,借着手电筒之光仔细地观察这块方碑,试图从上面的蛛丝马迹,去了解更多这座神秘古墓的信息。

      我市的考古专家从用材和规制上基本确定,此为明代古墓,距今400年左右。这块方碑可能是此墓的“买地券”。市文物局局长潘晓军说,因南方的酸性土质,死者尸骨应该已被溶解入土。墓中没有发现墓志铭,很难确定墓主的身份。这块“买地券”上的文字是目前唯一的线索,因为“买地券”记录的通常是墓主人的姓名、居住地、下葬时间、买地的费用等内容。

      所谓“买地券”

      权威资料显示,地券亦称冥契、幽契,源于西汉,盛于东汉,唐宋以后传布于大江南北。“买地券”最初只是作为死者领有阴间土地的凭据。券文多说土地是从“后土”、“地夷王”之类的神灵那里买来;又用“东至青龙,西至白虎,北至玄武,南至朱雀”来说明土地的四至;土地的价值总是“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贯文”;券的见证人是“东王公、西王母”,等等。为使地券在地下能产生其“法律效力”,不少券文之末常有“一如五帝使者女青诏书”一类的话。

      券文刻写或笔写于砖、铁、铅板、石板等硬化的物品上,以便于墓中久存。“买地券”的用材因时代不同而有变化,东汉时地券仿简策之形,多刻于长条形铅板上,也有用玉板或陶柱者。三国、西晋开始,多刻于砖上。从南朝到明清,除砖外还常用石,形制、大小和墓志相像,有的甚至还带盖。

      研究资讯显示,许多券文都说,当墓主确立起对地的所有权之后,便可不受鬼神的侵犯,这正是用买地券随葬的原因所在。券文中清楚地打着道教文化的烙印,通常“买地券”上者都附有道教的制鬼符篆。

      有研究者认为,“买地券”的材质和使用方式的变异情况,很可能也是古人观察阳界(生人)与阴界(祖先、鬼神)关系变量值的一个尺度。使用材质坚硬(铁/砖/陶/木),文字是烧刻的,不易损坏,可能意味着两界关系的牢固性、永久性;使用载体柔软(纸张),文字是书写的,易于清除,可能意味着两界关系的脆弱性、暂时性。

      那么,在柳州这座明代古墓中发现的这块方碑是不是“买地券”?上面的文字又记刻着怎样的秘密?

      艰难的解读

      现在,这块神秘的方碑就静静地躺在桌面上,用一张报纸垫着。文物局的工作人员不敢用水清洗方碑,担心所存文字也会被破坏,因此方碑上仍然沾满了泥土。有文字的碑面上,长年累月被从封墓的三合土透下的泥水侵蚀,白斑斑驳掩盖了大半,能辨识的字十分有限。

      “它的材质是青砖,跟墓体的轻薄的墓砖是一样的。”潘晓军说,上面的文字应该是用笔书写上去的,用的是朱砂,有些字经几百年仍然可辨,真让人感叹。

      材质是青砖,这符合传统“买地券”的用材。然而,用的是坚硬的青砖,但文字却不是烧刻而是手写的,如果按上面分析,假如这块真是“买地券”,那到底意味着阴阳两界的关系牢固还是脆弱呢?真是有趣。

      虽然书写用的是能经久不变的朱砂,但历经400多年损蚀,在自然光下,我们仍然需要用手电筒照明才能辨识砖碑上的文字。

      方砖上,文字为竖排,字迹纤细,为小楷,每排之间有竖线隔开,应该是仿着册页的样子。由于水土的侵蚀,碑面文字多数漫灭,只能看清楚其中有“坐落”“择此尚源”等几个词。再仔细辨认,还可见碑左侧有一行大字笔迹,但具体是什么,因辨识困难,谁也不敢论断。

      不过,从能辨识的这两个词来看,它们出自一篇“买地券”应该还是很合适的。此外,砖碑左侧的那一行大字笔迹也提供了一个有力的线索。从上文,专家学者对“买地券”的研究成果来看,“买地券”作为中国传统丧葬习俗带有强烈的本土道教色彩,其上往往还附有道教的制鬼符篆。

      我仔细地去辨认那一行大字,可以看出它有些笔画用的是篆书的笔法,但形象十分诡异,虽然笔画能基本辨认,却无法认出是什么字。我一直在怀疑这行大字实际上是一个道符之类的东西。这与专家学者们对“买地券”的研究成果是相一致的。

      可惜的是,由于其上文字的销蚀,有关死者的信息难以获得,因此,这座在黑夜里发掘的古墓极有可能又重回黑夜之中,给我们留下一个扑朔迷离的背影。

      那么,这座古墓的墓主到底是谁,为何墓地的规模不小,墓里却如此寒酸?人们对此有着各种各样的猜想。

      身份之疑

      这座古墓内长233cm,内宽100cm,建筑边宽39cm,深120cm。令人惊讶是,此墓用5块巨石封墓,每块巨石重达2吨多,至少得15个人才能抬起。当时建造时,应属于一项大工程了。

      这样的规模与档次,死者应该非富即贵。大家都如此认为。但这样一座大墓,为何除了一块“买地券”,陪葬物一无所有?难道曾被人盗墓,还是此人本来就是一个没落贵族?

      让我感到惊奇的还有古墓残存的棺木。

      两广自古有谚语“吃在广州,死在柳州”,后者的说法是因为柳州盛产木材,特别是楠木等贵重木材。据说,柳宗元死时,当地人崇敬他,以贵重楠木为棺将其收敛。此后,达官贵人们也相习成风,柳州的楠木棺材也因此名声在外。

      然而,仔细去辨认这座明代古墓所用棺木,我十分意外,它是杉木的材质。这似乎跟人们所认为的此墓主为贵人的身份不太相符。

      众所周知,柳州的北部地区亦盛产杉木,这是十分寻常的木材,仍然采取土葬的当地人也习惯以杉木为棺。其实在柳州发现的一些比较大的古墓葬,以杉木为棺也很常见。可见楠木棺材古时在达官贵人中的盛行,可能也只是个传说,杉木棺材才是柳州棺材最常见的。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