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皇陵发掘:为何13个陵中只挖开了定陵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工人们正在修缮古建筑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定陵

      今年年底,十三陵定陵出土的3000余件文物时隔50多年将从地面上的“小平房”重回地下,搬入十三陵斥资3000多万修建的新地下文物库。

      定陵地下宫殿是第一座按照国家计划进行考古发掘的古帝王陵寝,也是十三陵中唯一一座被打开的陵寝。从1956年起,定陵发掘出土了明神宗皇帝、皇后的随葬物品3000余件,由于条件所限,这些稀世珍宝就保存在定陵地面上的几排小平房里,历尽寒暑。

      “普通房子里面不恒温恒湿,对文物造成很大的损坏。”十三陵特区办事处文物科主任胡汉生说,2012年,十三陵斥资3000多万修建了建筑面积2435平米的地下文物库。

      十三陵特区办事处主任雷涛介绍,新建文物库房内部配有先进的消防、安防和空调设备,能够达到安全保卫和恒湿、恒温的要求。与原文物库相比,新文物库存放空间翻了近4倍。

      此外,新建文物库房对柜架完全进行了更新,并定制了合适的文物囊匣,保证文物个体存放安全稳固。

      雷涛表示,新文物库经过一年多的试运行,今年年底将正式启用,3000余件文物将在年底前搬入地下新家。

      修缮

      大修过后启动小修小补

      据了解,十三陵的第一次大规模修缮在清干隆年间,当时对十三座陵寝都进行了修缮。民国二十四年时,国民政府只对长陵进行了修缮。新中国成立后,十三陵启动了第二次大规模修缮,截至2012年底,陆续对十三座陵寝进行了修缮。其中,比较集中时期在2002年到2012年,十年间修缮了6座未开放陵寝。

      2013年,十三陵又启动了新一轮修缮,不过,据了解,此次修缮主要针对遗址保护,以及一些附属设施的修缮。“主要是针对文物本体的局部修缮,包括正在修的大红门、神功圣德碑亭碑楼等。”十三陵特区办事处副主任王颖说。

      花絮

      村民记名全靠“顺口溜”

      日前,记者走访了十三陵地区的一些村民,其中许多村民都能在几秒钟内说出十三个陵的名字。对此,27岁的李先生称,其实这并不是因为他们特别熟悉每个陵,而是小时候就从大人们的口中听过一个“顺口溜”,念上几遍,十三个陵就记住了。

      李先生介绍,十三个陵包括长陵、献陵、景陵、裕陵、茂陵、泰陵、康陵、永陵、昭陵、定陵、庆陵、德陵、思陵。如果直接背下来还是要费些心思,但是如果以每个名字的第一个字作为简称,重新排列,就能出来一个“顺口溜”:“德、永、景、长、献”、“庆、裕、茂、泰、康”“定、昭、思”。这样读上几遍,很快就记住了。

      李先生说,他曾问过家里老人,这个“顺口溜”是怎么来的,老人们称,是从爷爷奶奶那里听说的。

      揭秘

      1.为何13个陵中只挖开了定陵?

      定陵是唯一一座国家有计划发掘的陵寝。但是在计划之初,想发掘的并不是定陵,而是长陵,大批人马都驻扎在长陵。但因为对地宫的挖掘史无前例,又加上长陵的地宫比较大,所以考古学家们准备找个别的陵先试挖一下,积累一些经验。最后经历种种波折他们找到了万历皇帝的墓,也就是定陵。但正是因为经验的不足,在仓促地打开地宫的金刚门后,墓里面无数在低氧情况下存放数百年的精美珍贵的字画、丝绸等文物在突然遇到氧分子时迅速碳化,破坏严重。此后,国家再没有对地宫进行发掘。

      2.金丝楠木大殿的彩画去哪了?

      长陵陵恩殿的金丝楠木大殿是国内保存最完整、历史最长的金丝楠木大殿。楠木大柱子都是整材的,中间的几根高达12米多,最粗的直径1.124米,生长上千年。明朝的时候,楠木柱上装饰有彩画,中间的柱子上镶嵌有金莲,其他柱子油着红漆。

      干隆五十年到五十二年修缮时,当时负责工程的是明陵工程协办大学士吏部尚书刘墉及工部尚书金简,他们到这里来实地考察,发现有些地方彩画已经脱落,露出楠木本色,所以就给干隆皇帝上了一道奏折,提了一个建议,“不如把彩画剥去,露出楠木本色,反觉古雅”,干隆皇帝的批示就三个字“知道了”,就是同意了,然后就把彩画去掉了。目前,这道奏折还保留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