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中华文化的凝聚力 回眸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图)

4月3日,相关人员在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现场做后期装饰。2008戊子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将于4月8日(农历三月三)在河南新郑黄帝故里隆重举行。据了解,今年拜祖大典主题突出了“共建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祈福北京奥运盛会”,届时,将有2万余人同时为2008北京奥运盛会祈福。还将举办黄帝文化国际论坛、“上下五千年”电视诗歌朗诵音乐会、旅游推介及商贸洽谈等活动。据悉,已有许海峰等20多名奥运冠军接受邀请,将前来郑州参加戊子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

苍松千丛迎赤子,心香一炷拜祖先。
沐浴着春风喜雨,农历三月初三,公元2008年4月8日,戊子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又一次在河南新郑成功举办,2万多名海内外嘉宾云集这里,共同拜谒人文始祖轩辕黄帝,仰怀中华文明,祈福北京奥运。
隆重的戊子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虽然已经落下帷幕,但那炷燃烧的心香依然在人们心头缭绕,那场难忘的中原文化华彩乐章依然在人们心中回荡。心香伴着乐章,随着2万多名海内外嘉宾一起,飞向全国,飞向世界。毫不夸张地说,戊子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不仅是中华民族融合团聚的兴邦盛典,也是一次展示盛世中国兴旺繁荣的和谐盛典,更是全球亿万华人的盛大节日。
寻根问祖,搭建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泱泱中华,皇皇五千年历史,是轩辕黄帝开启了华夏文明的源头。
史书记载和考古资料一次次证明,黄帝时代即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新郑是轩辕黄帝的出生地、创业地和建都地,是公认的黄帝故里。轩辕黄帝是中华文明的肇始者,是华夏儿女共同的祖先。五千年前,他修德振兵、抚万民、度四方、融炎帝、建都有熊(新郑),一统天下,奠定了中华民族的根基。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黄帝因其巨大贡献,成为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人和伟大的开拓者。“开启创造、勤劳勇敢、身体力行、疾恶如仇、利国利民、锲而不舍、自强不息”的黄帝精神,也成为华夏文明生生不息的象征。
“三月三,拜轩辕”。相传,农历三月初三是黄帝的生日,为纪念轩辕黄帝的丰功伟绩,人们每年三月初三都要举行各种祭拜活动。这种祭拜活动几千年间代代相袭历久不断,一直延续至今。
一个民族需要认同自己的根。了解历史,总结过去,才能开拓美好的未来。中华儿女,无论身居何处,都是炎黄子孙,都会世世代代纪念黄帝,缅怀先祖的伟大业绩。尊祖敬宗,传承文明,不仅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基石,也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原动力。
正是基于此,海内外炎黄子孙无不渴望回归故土,寻“根”拜“祖”。从上世纪90年代起,新郑市每年都举办大型炎黄文化节,吸引了大批海内外炎黄子孙来轩辕黄帝故里寻根拜祖。同文同源,同祖同脉,血脉相连,维系着全球华人的这份浓浓亲情,是任何力量都挡不住、割不断的。
为了进一步扩大黄帝文化的影响力,顺应中华各民族,特别是海外赤子的意愿,打造文化强省,省委省政府果断做出决定,从2006年起,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升格为省级主办,提高规格、扩大规模、增加内涵。
三届大典,吉兆连连。丙戌现彩虹,丁亥呈吉祥,戊子降喜雨,感动了全国,影响了世界,产生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大典通过电视台、电台的直(录)播,令全球华人瞩目关注,心驰神往。
世界华侨华人社团联合总会已经连续6年到新郑市黄帝故里拜祖敬宗。他们表示,拜祖活动向外界宣传了河南人的新形象,让人们产生了一个概念:华夏文明的根在河南,河南就是华人的家。许多华侨激动地说:“来到黄帝故里,会强烈地感受到自己是龙的传人。我们希望能够深入地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然后把中华文化、中原文化推广、介绍到海外。”
办好大典,办成全球华人向往的盛典
对于文化资源丰富的我省来说,举办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不能不说是一次追思懿德,秉承祖志,发掘文化资源,繁荣兴盛中原文化的新创举。
在前两年成功举办的基础上,戊子年的拜祖大典再次升格,由省政协和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共同主办,郑州市、新郑市承办。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会长许嘉璐,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徐光春等担任组委会总顾问,省政协主席王全书担任组委会主任。
今年是中华民族百年奥运梦想成真之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又恰逢黄帝开国立都5005周年,好事连连,喜事多多,这些都赋予了戊子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特殊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共建中华精神家园,祈福北京奥运盛会”的主题,贯穿于今年拜祖大典系列活动的始终。
为了办好今年的大典,省委书记徐光春专门做出“越办越好”的明确指示,要求“增强凝聚力、扩大影响力、形成推动力”。戊子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组委会多次召开协调会,强调各有关部门要通力合作、抓紧运作,使拜祖大典常态化、活动安排规范化、工作机制合理化,坚持“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力求稳中有变,变中求新,新中求好,力争把今年的拜祖大典办成精品力作、扛鼎之作。
经过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戊子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终于如期举行。
4月8日,农历三月初三,春雨蒙蒙。上午9时许,戊子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在黄帝故里新郑隆重举行,来自世界各地的2万余名炎黄子孙顶风冒雨聚集在始祖像前,共拜祖先,共缅祖德,共叙乡情,共同祈福奥运。
今年的拜祖大典迎来了来自全球近80个国家和地区的华侨华人代表,迎来了许海峰、邓亚萍等29位中国历届奥运会冠军。应中共河南省委的邀请,新党主席郁慕明一行也参加了拜祖大典。
盛世礼炮、敬献花篮、净手上香、行施拜礼、恭读拜文、高唱颂歌、乐舞敬拜、天地人和、祈福奥运,拜祖议程一项项一桩桩是那样的神圣和庄严,炎黄儿女中华儿女身临此境,遥想五千年前始祖业绩,回忆五千年来民族历史,发感慨、起激情、立壮志,表达着对始祖的无限敬仰,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之情。
在拜祖大典上,当邓亚萍等29位历届奥运会冠军在祈福树上挂起祈福牌,人群中响起了阵阵赞叹声。随着红、绿、蓝、黑共八条彩带从黄色的背景墙上方“飞流直下”,奥运五环的色彩在中华民族黄帝故里的土地上迎风飘扬,拜祖大典现场沸腾了,在场的每一位嘉宾的脸上都洋溢着龙的传人的自豪和骄傲。
“在始祖的出生、创业、建都之地拜祭祖先,是每一名炎黄子孙的荣幸。”“举办奥运会,是无数炎黄儿女的梦想。今天我们为奥运祈福,相信北京奥运会一定会圆满成功。”大典上,来自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用这样的话语表达着激动的心情。
在倾力做好主体活动的同时,2008黄帝文化国际论坛、“上下五千年”电视诗歌朗诵音乐会、炎黄文化周、炎黄书画展、弘扬黄帝文化灯谜活动、经贸洽谈暨旅游推介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与整个拜祖的主体活动相互补充、相映生辉、珠联璧合,形成众星捧月之势,把戊子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推向高潮。
为让无法到现场的全球炎黄儿女也能实现拜祖心愿,新郑还接受了全球华人网上拜祖,大河网、人民网、新浪网等国内知名网站为此开通了专题网页,90多家网站在首页显著位置作了链接,使拜祖大典真正成为全球华人共同的盛典。
增强中华文化、中原文化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黄帝故里拜祖大典自2006年起升格为省级主办,其影响之深远、舆论之关注,都有了前所未有的跨越,日渐成为我省文化建设的重要标志和强势品牌,有效地提高了中原文化的影响力和吸引力,扩大了河南的知名度和美誉度。2008年1月,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成功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入选推荐项目公示名单。
丙戌、丁亥、戊子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一年比一年精彩,一年比一年丰富,一年比一年影响深远。综观三届大典,在主题确立、总体方案设计、《拜祖文》的拟定、议程安排等方面,都是围绕拜祖大典的主旨来筹划。从丙戌年的“盛世中国,和谐社会”,丁亥年的“和谐中原,和谐中国”到今年的“共建中华精神家园,祈福北京奥运盛会”,始终紧扣时代脉搏,表达着参加拜祖活动的社会各界和海内外嘉宾的共同心声和美好愿望。
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拉近了全球华人的心,让世界各地的华人华侨找到了根,找到了回家的感觉,并从中了解中原文化,了解河南。
让我们一起来聆听海内外的炎黄子孙的心声——
澳门拜祖团团长、82岁的张可夫说:“来到黄帝故里参加拜祖,38位来自澳门的炎黄子孙心情都格外激动,他们会永生铭记拜祖经历。我是第三次率团来到黄帝故里参加拜祖大典,每次的心情和感受都不尽相同,如果我身体健康,今后还要来。”
马来西亚沙巴大学的法学讲师胡逸山说:“对于每个海外华人来说,都有着迫切的认祖归宗的心情。在马来西亚的时候,只知道黄帝是全世界华人共同的祖先,但对其文化知之甚少。今天来到黄帝的出生地,深入了解黄帝文化,很受感动和启发。我们都是炎黄子孙。”
来自台湾的傅应川说:“拜谒祖先,回顾历史,中国历史上统一的朝代都是国力最强大的时期。这几年我每年都到大陆来旅游,感受到大陆经济社会迅猛发展。衷心希望国家强大起来,凝聚力日益增强,中国强大之日就是祖国统一之时。”
正如省政协主席王全书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所说,作为中华民族重要主体文化、源头文化的中原文化,其根脉和核心就是黄帝文化。而新郑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正是这种中原文化、黄帝文化最具历史震撼力和时空穿透力的生动体现,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独领风骚,发挥了不可替代的认知作用、引领作用、推动作用、支撑作用和凝聚作用,成为华夏文明生生不息的象征和海内外华人魂牵梦萦的精神寄托。
有关专家指出:寻根溯源、认祖归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国家亲和力、向心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源泉。举办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对于加深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增进海峡两岸的交流与合作,推动“反独促统”,必将产生积极的作用。同时,河南文化资源独具禀赋,文化底蕴浓重深厚,人文和自然景观璀璨夺目,将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作为我省文化产业的自主品牌和历史文化资源的一次整合,不但是提升河南“软实力”的得力举措,还是实现文化强省宏伟蓝图的重要载体。
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必将在我省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的征程中,书写浓墨重彩的篇章!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