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海盐通元西长浜遗址考古发掘进展顺利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海盐西长浜遗址抢救性考古发掘工作于今年3月6日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海盐县博物馆组成的考古队进点而正式展开,至今已有1个多月,发掘工作进展顺利。迄今为止,除在表面的清理过程中发现了数座南北朝时期的残存墓葬,出土了残青铜镜、银叉、钱币等器物外,共发现良渚文化晚期墓葬5座,共出土各类器物60余件,其中玉器有色质精美的锥形饰、坠、管、镶嵌片饰等,石器有石钺、石刀、三孔石刀、石锛及有孔“镰形器”等,陶器有鼎、豆、双鼻壶、罐、圈足盘、圈足盆、平底盆、簋、壶、纺轮等。

这次西长浜遗址抢救性考古发掘工作从发现到抢救性发掘都得到了有关部门和群众的大力支持,具体体现在:一、人民群众的文物保护意识增强了,公民履行“保护文物、人人有责”义务的自觉性得到了充分体现。西长浜遗址的发现是社会群众因地下文物遭受破坏而主动向有关文物保护部门举报的,为我们及时发现和保护抢救文物提供了宝贵线索。在发掘过程中,当地百姓舍小保大,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并主动协助考古队,做好发掘和保护工作。二、省文物局对西长浜遗址发掘非常重视,多次核实遗址情况,并在全省集中精力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的特殊情况下,决定对遗址进行抢救性发掘。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全力投入“三普”工作的同时,抽调人员进行考古发掘。三、海盐县县委、县政府及有关部门对西长浜遗址的保护与抢救性发掘工作予以高度重视。地下蕴藏的文物内涵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个未知数,针对西长浜遗址需要抢救性发掘的突发情况,县领导以保护与抢救文物为最终目的,高效快速、特事特批,为我们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县财政在可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及时下拨考古发掘经费,确保遗址抢救性发掘工作能得以顺利开展。四、充分发挥了各级政府与基层单位干部在依法保护文物中的重要作用。西长浜遗址的保护与抢救性发掘工作得到了通元镇政府、联新村、村二组的大力支持,特别是村二组的干部群众负责承担了发掘前的保护工作,使发掘工作得到了充分的准备。

正是因为有各级政府有关部门领导的重视与关心、基层单位干部群众的理解与支持,西长浜遗址的抢救性发掘工作才会得以顺利进行。我们也期待随着考古发掘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将会有新的发现与突破。

责任编辑:nathan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