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汉府街现明清建筑遗址 有“凹”字形排水沟

      汉府街居民向扬子晚报报料,家门口正在进行考古发掘。21日记者在现场看到,这是一处明清时代的建筑遗址,目前出土有砖砌的排水构建。同时还有明初风格的莲花座、须弥座部分构件等佛教风格。考古专家认为,该遗址与今毗卢寺相距不足百米,或与这座寺庙的前身——毗卢庵有关。
      
      排水沟由古砖铺成
      
      目前的遗址面积有300多平方米,经过考古人员的发掘,古建筑的部分结构逐渐清晰。现场已经能看到规格约20×40厘米的砖块砌成的构建,从横截面看,呈现“凹”字形。考古专家介绍,这是古代排水道。也有专家认为,这是古建筑中的“散水”。“散水”就是为了保护墙基不受雨水侵蚀,常在外墙四周将地面做成向外倾斜的坡面。
      
      石构件有佛教风格
      
      “散水”的出现可以确认此处地下埋藏着一座古建筑。而一些石构件的出土,则将它与宗教场所联系起来。
      
      例如在发掘现场内,有一件石雕的莲花座。莲花座直径近1米,高约几十厘米。雕刻的莲花瓣温润卷曲,柔美之至,沿着整个圆柱体边缘,倒垂下来。“莲花座上面一般摆放着佛像,南京出土的文物中,六朝时期就有莲花纹,而这件石座的风格是明代的。”
      
      记者在现场还看到一块雕刻着形似“卷叶草”花纹的石块。“这是椀花,象征着佛的庄严与伟大。”考古专家一眼就认出来了。他告诉记者,这个石块是须弥座的“束腰”部分。须弥座最初是安置佛、菩萨像的台座,后来广泛作为高级建筑的台基,由多层砖石构件叠埋而成,上下两头宽,中间较窄的就是“束腰”。须弥座常见于宫殿、庙宇等重要建筑物上。
      
      明城砖来自“南昌府”
      
      遗址与明城墙还有数公里之遥,但在发掘现场内,还意外出现一块破损的明城砖。砖身虽不完整,但城砖上的字却比较清晰。
      
      城砖的一面刻有“谌文中甲首……匠……”云云。考古专家介绍,这反映的是明代户籍与纳税制度——里甲制。每甲包括十户人家,一人担任甲首,任期一年。朝廷赋税徭役的落实,都要由基层的甲首负责。因此,这位甲首也成为这块城砖的负责人之一。在城砖另一面,刻有“南昌府××官……”等字。
      
      专家告诉记者,用城砖盖别的建筑古已有之,明清两代都有这种“再利用”。南昌府仅在明初烧砖,而且主要是高岭土砖。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