蓟县小毛庄汉代列侯级墓葬 发现疑似铜缕玉衣片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蓟县峰景苑项目考古发掘墓葬分布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二号墓出土的疑似铜缕玉衣片

 

      连日来,蓟县小毛庄村考古现场引起广泛关注。经过两个多月的考古发掘,天津市文物管理中心日前对外宣布,天津蓟县小毛庄汉墓群考古取得重大发现:在发掘出的7座东汉墓葬中,二号墓被确认为天津地区发现的两汉时期最高级别的墓葬,也是目前已知全国唯一使用方形藏阁的列侯等级墓葬。

      

      本次发掘的小毛庄汉墓群位于蓟县城关小毛庄村南,考古发掘始于今年4月,发掘出的26座墓葬,包括明清墓葬13座、东汉墓葬7座、西汉墓葬5座、战国时期墓葬1座,其中尤以7座东汉墓葬为人瞩目。出土陶、铜、漆、玉、石、铁等质地文物标本200余件,出土文物制作较为精良,彩绘陶器、釉陶器、鎏金铜饰占有较大比重。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出土的部分珍贵文物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修补复原后的陶灯

      

      走近小毛庄墓葬群

      

      小毛庄墓群位于蓟县城关镇小毛庄村,属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面积约1平方千米,为汉、唐、明、清、民国时期墓群。

      

      6月5日,当记者再次来到小毛庄发掘现场时,墓葬上已经搭起了简易房,烈日下,几名技术人员正在墓葬周围拿着洛阳铲勘探。“墓葬都已经发掘完毕,现在勘探主要是看墓园周边有没有墓垣遗迹存在,如果有那墓园的完整性就更好了。”技术人员马孝如对记者说。

      

      马孝如告诉记者,墓葬发掘出来以后,他们现阶段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把墓葬保护好。连日来,每天都有三十多个技术人员驻扎在现场,一边做清理工作,一边准备应对随时可能发生的突发状况。

      

      “我们最怕的就是雨水,今年六月份雨水特别多,这使墓葬保护的难度大大增加,为了防止雨水破坏,第一时间就在墓葬上搭起了简易房,并且这几天也一直做加固,就怕下雨渗水。同时还从几百米外的村子里拉来了电线,连上了水泵,一旦水渗了进去,马上就能抽。”现场,一位技术人员介绍说。

      

      说话间,天津市文物管理中心主任梅鹏云和工作人员姜佰国来到了现场,被晒得黝黑的皮肤显示出了他们的工作状态。“最近,经常是工地、单位两地跑,不来不放心,一是担心墓葬出问题,二是担心工地上的技术人员出危险。”梅鹏云说。

      

      正当梅鹏云向几位工作人员叮嘱注意事项时,我们偶遇小毛庄村民于红维大爷,于大爷是一位考古爱好者,今年62岁,得知村子里发现了这么高级别的墓,于大爷很感兴趣。“听说有专家在这,我特地过来请教。”姜佰国一一回答了于大爷的疑问后,于大爷也打开了话匣子:“我小时候,这是个部队医院,当时医院的二层小楼盖在了墓群的北面,二号墓这块儿正好是医院里的菜园子,这也是万幸,墓葬没遭到破坏。”于大爷说,他小时候经常和小伙伴们到这玩儿,当时也没听说这里有墓葬,但他也依稀记得,村里的老人曾提起,说在这见到过很多古代铜钱,但这仅是听说而已。

      

      “你看,墓葬这块地儿比前面这个住宅楼至少高出二三米,我们也曾做过勘察,墓群东西两侧不远处的两条公路曾是两条河道,加上墓葬这块比较高的地势,从中国古代的‘风水’角度分析,这也可能是这个地方墓葬集中的原因。”一位技术人员插话道。

      

      告别于大爷,记者便来到了天津市文物管理中心位于蓟县的考古基地,在文物修复室内,一件件制作精美、造型别致的随葬器物品让人惊叹不已,此次出土的大部分都是陶器,有灯、罐、盘等。“这些都是刚刚修复好的,你看这陶猪圈多生动。”考古工作者张俊生说,“由于出土的相当一部分都是碎片,只能一块一块地对比,找出陶片的断碴、质地、颜色等吻合的残片,小心拼对、粘接,残缺的部分最后用石膏修补进行复原。”

      

      随后,记者目睹了文物的技术保护过程,只见张俊生拿着一个碎彩绘陶片,先是用试管将试剂滴在颜料层表面的附作物上,使其软化,再用棉签蘸试剂轻轻擦拭,根据附着物的软硬程度调制不同的试剂进行软化处理,清理后,在对彩绘进行加固保护时期牢固,然后在进行拼接,整个过程小心翼翼。

      

      在这次的文物技术保护过程中,还有一个重中之重的工作就是修复二号墓的石门上的石刻,在参观二号墓时,记者看到石门上雕刻着朱雀、铺首,雕刻的工艺精湛,甚至连2000年前的彩绘颜色都依稀可见。“我们就像对待自己的伤口一样,每一步,都用化学试剂小心翼翼去处理。”张俊生说。

      

      据介绍,除了此次发掘,为配合基建工程,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蓟县文物保管所分别于1991年、2002年、2004年、2005年、2009年、2011年对小毛庄墓葬群进行过6次发掘。共清理墓葬507座,其中汉墓148座,圆形砖室唐墓1座,明、清及民国墓葬358座。

      

      “这其中有过两次重大发现,一次是2004年发现的东汉砖石混合结构多室画像石墓葬。另外一次是2011年,当时小毛庄墓群首次清理出天津地区规模最大、序列最清晰、年代延续时间最长的明清时期家族墓地。”蓟县文保所所长蔡习军告诉记者。

      

      蔡习军介绍说,东汉砖石混合结构多室画像石墓葬长23.8、宽8.6米,由于汉代画像石墓主要分布在鲁南、豫南和陕北地区,因此,该墓是当时发现分布最北的汉代多室画像石墓。这一考古发现,为研究汉代画像石墓葬及其文化、艺术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实物资料,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对于2011年那次发掘,张俊生记忆犹新,他回忆说:“那次发掘动用了航拍,从航拍图片上可以看出,汉墓外的明清时期墓葬共14排、75座,其中明代墓葬5排17座,清代墓葬9排58座,年代自明代中期到清代晚期。时间跨度500多年。这是天津首次发掘出土规模最大的、序列最清晰、年代延续时间最长的明清时期家族墓地。”

 

      “甲”字墓的发掘过程

      

      考古发掘的过程漫长而单调,伴随着考古发掘者手中的手铲不停地挥动,那些的古代遗存和珍贵文物才会逐渐显现。同样,在小毛村东古墓发掘的日子里,辛苦、揪心、喜悦等五味杂陈的时刻也一直伴随着考古工作者。连日来,记者走访了这些亲历者,听他们讲述了小毛村“甲”字墓的发掘过程。

      

      洛阳铲探到可疑墓葬白灰画线定下墓葬形状

      

      兴奋 考古现场惊现甲字形大墓

      

      2013月3月,一支考古勘探队来到了蓟县渔阳镇小毛庄。此时,小毛庄南原二六九医院即将进行房产开发,按照惯例,考古队将对该建设区域进行考古勘察作业,以确保地下文物免遭破坏。这支考古队由30人组成,执行领队是天津市文物管理中心的姜佰国和具有丰富考古勘探经验的马孝和。

      

      “勘察工作开始后,考古队员就用‘洛阳铲’钻取土样,根据土质土色的差异,初步确定在3000平方米的范围内共分布有26座古代墓葬。又根据勘探结果显示出来的墓葬形制等方面信息,初步确定为东汉时期和明清时期的墓葬。”谈到这次发掘过程,马孝和饶有兴致地介绍起来:“发现甲字形带回廊墓,是最激动的,那天,队员们像往常一样,到了现场,开始勘探,再用洛阳铲勘探的过程中,发现了可疑的探孔,经过卡边定型,发现是一个回字形状,我们一看,这有可能就是大墓,再经过进一步卡边定型,用白灰把线一画,一个甲字形带回廊墓就显现出来了,当时大伙都兴奋极了。”

      

      发现甲字墓的当天,姜佰国因单位有事没在现场,这样的错过,让他觉得很是遗憾,毕竟对于长期在辛苦和枯燥中度过的考古工作者来说,有重要发现那一刻是多么的激动和惊喜。“当时同事打来电话,说是发现了汉代甲字形带回廊大墓,我既激动又不敢相信,因为据以往考古发掘资料,‘甲’字形带回廊墓墓葬等级很高,只有诸侯王、列侯才有这样等级的墓葬,虽然以往蓟县地区汉代墓葬发掘的比较多,但像这样高级别的汉墓还从来没有发现过。墓葬级别高就意味着随葬器物丰富、精美,获取的科研信息就会更多,可能会出现重大考古发现,这让我们心中充满了期待。”姜佰国向记者讲述了当天的心情。

      

      那天,放下电话,姜佰国就把这一情况汇报给了梅鹏云。一听到这个消息,梅鹏云立即放下手中的工作和姜佰国一起赶往蓟县小毛庄。到了现场,他俩悬着的心算是落了地,没错,就是“甲”字形带回廊石室墓。更让他们兴奋不已的是,此墓葬不仅级别高,属于天津地区发现的两汉时期最高级别的墓葬,其带方形回廊的独特墓葬结构形制全国十分罕见。

      

      所谓“甲”字形,就是墓葬的平面形状像一个“甲”字。考古队员将这座墓葬编为2号。

      

      盗墓者觊觎随葬品古代现代盗洞历历在目

      

      失落 墓葬多次被盗随葬品已寥寥无几

      

      “墓葬保存是否完好?有没有被盗过?”一连串的兴奋之后,考古队员们的心又被紧紧揪了起来。

      

      今年4月份,天津市文物管理中心对蓟县小毛庄墓群进行考古发掘。发掘工作的重点就放在了级别最高的2号墓葬上,出于谨慎,这次发掘工作由梅鹏云出任领队、姜佰国为执行领队、同样具有考古发掘领队资质的张俊生为队员。大家经过研究决定,先发掘小型墓,再发掘中型墓,最后挖这个大墓,先易后难、各个突破。25座墓葬发掘顺利,一个月的时间就发掘完毕了。最后,开始挖2号墓时,考古队员的心悬了起来。“二号墓室由主室、前室、侧室、方形回廊和墓道组成,是竖穴土坑的砖石结构,方形回廊包围三室。刚开始发掘时,我们在回廊的西南角发现了一个现代盗洞,盗洞口还残留着小玻璃瓶等一些现代物品,这个盗洞正好打在回廊上,当时我们的心就悬了起来,经过进一步清理,发现这个盗洞打了五米多就结束了,没再往里打,一看还没事。”姜佰国对记者说。考古工作总是会出现各种不可预测的情况,正当考古人员松了口气的时候,又在墓室的前室的西部发现了一个年代早一些的盗洞。“这个盗洞很厉害,位于墓室的后室西南角,一直打到了后室石门上,我们清理的时候发现,后室的石门已经开了,说明这个盗洞已经进入了后室。随着继续清理,发现前室对着墓道的第一道石门也是开着的,根据以往的考古发掘经验,我们分析可能当时在墓主人下葬不久这个墓就被盗了,而且盗得一定很彻底。”虽然随葬品大多都已被盗,但是考古队员们依然抱定希望继续清理。

      

      随着发掘工作的深入,考古队员们惊喜地发现,在墓葬第一道石门和第二道石门上都有雕刻的图案,雕刻的技法具有显着的东汉早期风格。随后在前室和侧室又出土了一些器物,但遗憾的是,这些器物都已经很破碎。据姜佰国介绍,他们先清理回廊,结果整个回廊没有出土一件器物、连器物残片也没有。前室及侧室出了一些陶片,也都是碎片。随后他们开始清理墓室,墓室里面堆了一米多高的碎砖。考古队员们一点点清理,几个人分别把关:里面有一个人左手一个桶、右手一把刷专门负责清理那些砖和杂土,清理后递给外面的人,外面的人还要再看,所有杂土都要用网径1.5厘米的筛子筛,很怕遗漏一些文物。就这样,整个墓室大概清理了三四天,但随葬品除少数五铢铜钱、漆片、鎏金铜片外,已寥寥无几。被盗的很严重的古墓不免让考古队员们心里有些失落。

      

      鉴定结果尚未出炉墓主身份仍是谜团

      

      安慰 主室发现疑似铜缕玉衣片

      

      考古工作者总是有股“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决心,在考古发掘的最后一天,考古队员在筛土的时候,发现了一块玉片,玉片很薄,上面有孔,孔里还有绿锈,这一发现,给忙碌了多日的考古队员带来一些安慰。“哎哟,这是个好东西。”一位考古队员突然喊道。听到这一嗓子,在场的人立刻围了过去。“我一看,第一印象就是这可能是玉衣上的。”说到这,姜佰国还是有些激动。后来,他们拿着玉片去找专家鉴定,专家答复说这是铜缕玉衣其中的一块。这样,通过甲字形回廊的墓葬型制、墓门雕刻技法反映的时代特征、铜缕玉衣片,可以初步确定这是东汉早期列侯的墓葬。姜佰国解释说:“列侯仅次于诸侯王,东汉时,玉衣使用已经形成了很严格完善的制度,皇帝用金缕、诸侯王用银缕、列侯用铜缕。”梅鹏云告诉记者:“带方形回廊的‘甲’字形石室墓和墓室中出土的铜缕玉衣残片,以及墓门上画像石的雕刻技法,都可证明该墓葬为东汉时期列侯等级的墓葬。”

      

      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个玉片推断墓主人级别的有力证据,因年代较长,还不好断定是铜缕还是鎏金铜缕,严谨起见,玉片已经送到权威部门检验,如果鉴定结果是鎏金铜缕,那么这个墓主人的级别可能还要高。

      

      二号墓的墓葬等级大致可以确定,但墓主人身份还是个谜团,这也随之成为考古队员最为关心的问题。“在六号墓发掘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在墓门中间有一个刻石,仔细一看,上面刻有‘田仲’两个字,这让我们很兴奋,因为这很有可能是找到墓主人的线索。”姜佰国介绍说。随后他们继续清理,发现并不只是这两个字,“广阳刘淑度”、“上尚”、“鲁国仪稚文造作”、“李□□作”等文字陆续显现。但是社科院考古所白云翔、原国家博物馆信立祥等专家鉴定说,这跟墓主人没有关系,很可能是工匠的名字,应与二号墓有关,说明该墓葬应该是东汉中央政府召集各郡国工匠所修,而在当时只有一定等级的人才能有这个待遇。

      

      “二号墓室东西宽12.2米,南北总长28.8米,其带回廊的‘甲’字形石室墓和墓室中出土的铜缕玉衣残片,以及墓门上画像石的雕刻技法,都可证明该墓葬为东汉时期列侯等级的墓葬,同时6号墓的刻石也从侧面可以说明,7座汉墓应该是一处东汉时期的列侯墓园及其家族墓地,墓园以二号墓葬为中心,墓园中除二号墓主为男性外,其他墓葬墓主应该都是其夫人,这是首次获取到天津地区东汉列侯墓园的结构、布局信息,对于天津地区汉代墓葬研究提供了新的素材。”梅鹏云对记者说。

      

      这段时间,梅鹏云一有闲暇就翻阅史料,可史书上并无记载蓟县附近有哪位列侯。“史书没有记载,并不代表没有列侯存在,因为在东汉时期,被封的列侯很多,并不是每位列侯都有详细记载,我们希望能找到更多证据揭开墓主人身份。”梅鹏云说。

      

      后记

      

      截至发稿时,蓟县小毛庄列侯墓已经发掘完毕,墓葬的三维激光扫测工作已经完成,下一步将进行墓葬的360°三维建模、动画立体演示工作。墓葬中出土的彩绘陶器、鎏金铜扣器的清理、封护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出土陶器的拼对、修补工作正紧张有序进行,目前考古工作人员正在进行更为细致的考古勘探,希望找到列侯墓园的地上建筑遗迹。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