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路发现运河遗址 石碑上记载着宋代柳孜的繁荣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隋唐大运河柳孜遗址早已干涸。

 

      在淮北市濉溪县西南30公里,泗永公路从柳孜村穿过。柳孜很多村民,都从地里挖出过“宝贝”。后来,村民们才知道,村子下方的“宝藏”,就是纵贯南北、盛极一时的隋唐大运河。

 

      修路发现运河遗址

 

      6月中旬,记者驱车沿着泗永公路,刚进入柳孜地界就看到路边醒目的标识牌“柳孜运河遗址”。

 

      “这公路下方就是运河故道,当年就是道路拓宽时发现了遗址。”濉溪县文物局局长仲继元告诉记者,1999年,当地政府拓宽泗永公路时,挖出了大量青条石,运河遗址由此被发现。

 

      “第一次发掘就挖了6个月。”濉溪县文物局副局长丁新曾参与十几年前的首次发掘,他告诉记者,当时出土了8艘唐代木船,一座北宋时期的石筑台体,以及大量唐宋时期的陶瓷器,初步判断这里是运河码头遗址。

 

      这一发现在当年轰动一时。丁新说,这一考古发现不仅明确了运河流经柳孜的位置,也因此找到了从河南洛阳到江苏盱眙这一段通济渠的走向,被列为当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

 

      “1999年第一次考古发掘的是南岸,2012年又对北岸进行发掘。”仲继元说,第二次发掘后,国内考古专家才最终判断,第一次发现的石筑台体是一座桥梁遗址。不过,这座桥当年已毁坏,仅剩桥墩。两岸百姓为了过往方便,并没有重修桥梁,而是用石块、土方把桥墩之间填平,形成了一道“石墙”,运河也因此被截断,最终废弃。

 

      “从河底堆积的土层判断,河道曾出现至少三次明显的淤塞,使河床抬高。”仲继元说,在遗址现场,可以清晰看到淤积的土层中的砖石块、碎瓷片,甚至动物的骨头。

 

      步入河道可见兽骨

 

      在柳孜运河的考古发掘工地,当地文物部门建起了大棚,将现场变成文化遗产展示场所。泗永公路也南移了15米,为运河遗址绕了个弯。

 

      顺着步道,可以深入河底,近距离观察堤岸土层中的兽骨,和桥墩石料上的花纹。散落在河床上的石锚、石磨依然保持最初的姿态,盗墓者留下的痕迹清晰可辨。

 

      当地文史专家介绍,柳孜地名最早见于《旧唐书》中,是一个因运河而兴起的集镇。据介绍,大运河安徽濉溪段西起安徽河南两省交界处,东至濉溪、宿州交界处,全长41.5公里。河道遗址目前与泗永公路重合,经过铁佛、柳孜、百善、五铺等村镇。而柳孜运河遗址的发现,渐渐揭开了隋唐大运河的“面纱”。

 

      不少珍品遗落民间

 

      41.5公里长的运河深埋地下,多少文物珍品深埋其中。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运河附近的村民就常能挖到一些“宝贝”。

 

      濉溪县文物局副局长丁新告诉记者,遗址上方原本是居民区,很多人在自家院中就能挖到宝。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还有很多村民拿着瓷器到集市上卖。

 

      丁新回忆道,当时县里派了几个人专门沿运河沿线收集文物。“唐宋的碗,20元就可以买一个完整的。”

 

      为了换回更多文物,丁新每次去都会在口袋里揣上两包烟,一种是2元的东海,一种是4元的渡江。“有时候一包烟就能换回一件,好的就用渡江换,品相差一点的用东海换。”

 

      丁新说,即便是这样,还有很多珍品遗落民间。不过,也有村民主动捐出文物。“柳孜宋代砖塔碑碑文就是一例。”丁新回忆说,1982年县里文物普查时,曾见过这块碑在村民手上,但一直没能追回。直到去年大运河申遗进入冲刺阶段,村民主动捐出了这块石碑。“碑文记载了当时柳孜佛教、驻军、交通等状况,进一步证实了柳孜在运河沿线的重要地位。”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