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清发掘我国最早官窑遗址 青瓷史推前600年(图)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仿青铜乐器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考古人员正在复原陶器碎片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仿青铜提梁壶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德清战国“官窑”挖掘出数以吨计的陶瓷碎片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浙江作为瓷器的故乡又有了有力的实物证据。昨天,记者从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了解到,从去年10月到今年3月,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德清博物馆一起,在德清县龙胜村东山自然村亭子桥,发掘了一处距今二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窑址,出土了大量仿青铜器原始青瓷礼器和乐器。发掘资料表明,这是一处战国时期为越国王室与上层贵族烧造高档次生活和丧葬用瓷的窑场,是一处越国时期的“官窑”,也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官窑”遗址。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一个嘴的是夜壶,两个嘴的是酒壶

昨天,记者来到德清博物馆,工作人员正在细心修复出土的原始青瓷。众多的瓷片摆放开来,占了满满一房间。“这次出土的原始瓷残片有数吨。”亭子桥窑址考古领队、省文物考古所副所长陈元甫告诉记者。

在博物馆的一角,放着十多件体形各异的修复好的瓷器。其中有一件仿青铜器的礼器引起了记者的兴趣,它的外形像“虎子”,就是古人用的夜壶,但有两个嘴。一旁的考古人员为记者“答疑解惑”:一个嘴的叫“虎子”,就是古人用的夜壶;两个嘴的是盛酒的器皿,叫“提梁壶”。

除了这些礼器外,还有一些是仿青铜器的乐器。包括甬钟、悬铃和悬鼓座、三足缶等。这些乐器的大小与实际能使用的青铜乐器差不多,造型上也完全模仿同类实用青铜器,器物上还饰有精细的云雷纹。“这些乐器完全是陪葬用的明器,敲不得,一敲就碎。”

陈元甫介绍,这次亭子桥窑址出土的,除了少数碗、盘、杯盅等日用器外,主要是大量的仿青铜器礼器和乐器。礼器和乐器,在春秋战国时期,只有贵族才能使用,一般老百姓是不能用的。据他介绍,在以往发现的诸多原始青瓷窑址中,都是烧造一般的碗、盘等日常生活用品,烧造高档次仿青铜原始青瓷礼器、乐器的窑场,这是首次发现。

2004年,无锡鸿山发现的大型越国贵族墓,出土500多件仿青铜原始青瓷礼器和140多件原始青瓷乐器,这一发现轰动一时,成为当年的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无锡鸿山出土的礼器和乐器品种,绝大多数这里都有。”陈元甫说。

越国官窑,比南宋官窑早1000多年

中国为礼仪之邦,礼器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位置。在古代中国,祭祀祖先的鼎、鬲等器皿,被赋予神圣的含义。治金业出现后,人们用昂贵的青铜器去铸造礼器,以示对祖先的虔诚。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贵族在日常生活中盛食器皿也有刻意的讲究,各级贵族因身份地位不同,使用不同规格的盛食器,盛食器也称为礼器。

陈元甫认为,亭子桥窑址的发掘,为这些年江浙地区越国贵族墓葬出土的大批仿青铜礼器与乐器,找到了明确的原产地和窑口,表明战国时期为越国王室贵族烧造高档次生活与丧葬用瓷的窑场就在浙江的德清。在很大程度上,亭子桥窑址已具有早期官窑的性质。由此可以认为,它是一处越国时期的官窑。杭州市民熟悉的南宋官窑,就是专门为南宋朝廷烧造瓷器的,目前拍卖市场上一件较完整的南宋官窑,动辄达数十万元,十分珍贵。而这处越国官窑比南宋官窑早了1000多年。

一个“仿”字,说明我们的先人很务实

从以往考古实践看,中原一带的诸侯国都用青铜器作为礼器,而这次出土的越国礼器,却都是仿青铜器。多了一个“仿”字,却能说明很多当时的实际情况。

“越人比较务实,越国的青铜原料比较难开采,他们把青铜器用在兵器和生产用具上。”陈元甫说。一个佐证是,目前流传下来的越国青铜文物,大多是越国兵器如青铜剑等。发明了仿青铜器作为礼器,我们的先人的确讲究实效。

媲美成熟青瓷,青瓷史有望推前600多年

记者昨天来到了发掘现场,几条焦黑的窑床遗迹和其间布满的碎瓷片与周边的黄土形成鲜明的对比。专家介绍,这里共有7条窑炉遗迹,窑床特别宽,达3米多,对研究当时的窑炉构造有很大价值。更重要的是,从发掘出土的原始青瓷器中,许多产品都显得烧成温度很高,胎质细腻坚致,釉面明亮,釉色泛青,胎釉结合良好,产品质量可以和成熟青瓷相媲美。特别是高30多厘米的众多大型器物的烧制成功,代表了亭子桥窑址已具有较成熟的制瓷技术。

“如果亭子桥烧造的原始瓷被认定为成熟青瓷,那成熟青瓷起源将往前推600多年。”省文物考古所郑建明告诉记者。

成熟青瓷的起源一直是古陶瓷学界悬而未决的重大课题。对瓷器标准、出现时间,学界颇多争议。过去普遍认为青瓷烧制技术成熟的年代是在东汉,烧制处是在目前浙江上虞市的小仙坛窑,东汉前的瓷器被称为“原始瓷”。

责任编辑:nathan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