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安现古遗址群 对研究赣江流域新石器时代有意义

  5月29日,记者从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获悉,2013年12月至2014年5月,该所会同乐安县博物馆,组织专业文物工作人员,对昌宁高速红线范围乐安县境内的文物点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发现山砀松山遗址、万崇凤形山古墓葬群、万崇月形山遗址、罗陂松山遗址等古遗址群。该古遗址群总面积约4万平方米,考古发掘遗址遗迹面积3500平方米。经过发掘清理,出土一批新石器晚期石器与陶器标本,商周时期石器、陶器与铜器标本,东汉时期陶器标本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乐安县境内发现的东汉墓葬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东汉灰坑出土的器物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出土的釜

 

  对研究赣江流域新石器时代文化面貌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出土文物遗存特征的对比认识,可知万崇月形山遗址时代为新石器中晚期,是在乐安县境内首次发现新石器中晚期遗存,而罗陂松山遗址为新石器晚期至商周时期延至东汉时期,山砀松山遗址时代为商代晚期,万崇凤形山古墓葬群为东汉时期。”李育远说,万崇月形山遗存与罗陂松山遗址出土的陶器中,三足器特别发达,式样繁多,鼎足就有侧偏、丁字、扁平、卷边、扁管、羊角、扁凿、圆锥、乳钉、凹面等十余种,且在器脚的外侧面,特别盛行刻划的装饰工艺。

 

  李育远分析,根据出土器物的特征,可以看出,与赣中樟树筑卫城下层文化、樟树樊城堆类型文化、赣北修水山背下层文化相似。其中还有与樟树筑卫城下层文化相同的最富特色的带“丁”字形脚的典型鼎足。而“丁”字形鼎足是长江中下游地区良渚文化所常用器形。

 

  “月形山遗址出土陶鬶特征为扁弧口、宽鋬、空心乳状袋足,与樟树筑卫城遗址下层文化、修水山背遗址下层文化出土陶鬶特征相似。”李育远说,陶鬶是黄河下游原始居民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典型用具之一。据现有的资料表明,鬶开始形成于大汶口文化中期。“这说明在新石器晚期赣江流域文明与中原文明、长江中下游地区文明已经有着交流。”李育远认为,这次乐安县境内的一批新石器晚期遗址至商周时期遗址的发现,对研究赣江流域新石器时代文化面貌和特征以及与中原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文化交流有重要意义。

 

  证明乐安古遗存同属赣江流域区域文化系统

 

  “山砀松山遗址出土的器物多折肩器与圜凹底器,器物风格特征与赣中樟树吴城文化相似。”李育远说,由此推断,山砀松山遗址应是受樟树吴城文化影响的一处商代晚期遗存。

 

  据了解,吴城遗址是长江以南首次发现的大规模商代人类居住遗址,也是迄今江西境内唯一的一处内涵具有较多中原商文化因素的遗址,现已命名为吴城文化,直至目前仍是国内外考古界、史学界研究的热门。吴城文化出土的大量陶文和符号等实物资料,论证了殷商时期赣鄱地区不是“荒服之地”,而是高度的文明区域;铸铜遗迹、工具和精美的青铜器的出土,说明早在三千多年前这里就和中原一样,能熟练地掌握铸造技术,生产高质量的青铜器。大量的完整器物,特别是四十多种印纹陶纹样,是打开研究江南古文化的一把“钥匙”和年代学的“标尺”,结束了江南考古长期存在的文化年代上的紊乱。

 

  李育远表示,山砀松山遗址的文化特征证明乐安境内发现的古遗存同属赣江流域区域文化系统。

 

  首次发现东汉灰坑出土成套陶器组合

 

  “罗陂松山遗址两个灰坑出土相同的陶器组合,陶器组合为东汉时期的陶釜1个、双领罐1个、大陶罐1个与小陶罐2个,这是该地区首次发现东汉时期灰坑出土成套陶器组合群。”李育远说,这为研究乐安当地当时社会生活状况提供重要的实物资料。

 

  对万崇凤形山东汉墓葬,李育远说,该墓葬为平面呈凸字形的土坑竖穴砖室墓,最大特点是墓砖上模印灵兽纹,并在墓砖上刻划简体文字,这也是该地区首次发现东汉时期墓砖上模印灵兽纹,并在砖上刻划简体文字。“这为研究当时的葬俗提供了新的重要资料。”

 

  3年前乐安就曾发现大型聚落遗址

 

  记者了解到,早在2011年10月,乐安县就曾发现大型聚落遗址。这些古遗址总面积超过3万平方米,由省、市、县文物专家组成的考古发掘队在遗址范围内布探方280个,考古发掘遗址遗迹面积6800平方米,共发掘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商周时期灰坑4个、灰沟2条,周代窑业作坊1处,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商周时期墓葬18座、汉代墓葬2座、隋代墓葬2座、清代墓葬2座。

 

  据介绍,当时发现的大型聚落遗址出土文物的时代跨度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到清代,种类有石器、陶器、青瓷器、铜器及铁器等。商周时期的文物主要是石器、陶器、铜器,石器有穿孔石刀、石箭镞、石锛、石凿、石斧、砺石、石范以及装饰器等;陶器有纺轮、刀、鬲、鼎、罐、豆、钵等,器形多折肩、三足风格,陶质为夹砂红软陶和灰硬陶,纹饰多为各种几何印纹;铜器主要有青铜锸等。汉代至隋代的文物有高足盘、盏、罐等青釉瓷器,这些青釉瓷器属于古代六大青瓷名窑洪州窑的产品。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