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出土江西省内唯一玉舞人 造型源自汉代广袖舞

  江西曾出土过许多与音乐舞蹈有关的文物,像鄱阳的宋代戏剧俑、丰城的戏台瓷枕、南昌的西汉舞女玉佩以及商代陶埙、西周编钟等。其中,有些是古时统治阶级宴飨、礼乐或祭祀仪式中歌舞场面的生动写照,有些是平民百姓用乐舞庆祝生产生活的场景再现,这些时代各异的珍贵文物为我们展现了古人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从南昌东郊西汉墓出土的舞女玉佩是迄今全省唯一一件。

 

  菜地下发现大型墓葬群


  出土江西迄今唯一玉舞人

 

  1973年1月,塘山公社永河大队畜牧场社员在南昌市贤士湖南畔的山丘上平整菜地时,偶然从中掘出数件铜器。江西省博物馆考古人员闻讯后,立即对菜地下的小山丘展开调查,确认这是一处古代墓葬。

 

  经过六个月的发掘,考古人员从这处包含了十三座西汉墓、五座唐墓和一座宋墓的墓葬群中,发掘出土了陶器、铜器、铁器、象牙、玉器、滑石器六类共二百余件随葬器物,其中有不少器物是江西过去所未见的。

 

  像滑石器这种过去只发现于湖南、广州的随葬品,这处墓葬就出土了共20件不同器型的,且个别容器(如滑石壶)在制作技术上比湖南长沙发现的显得更为精细些。

 

  除此之外,江西省博物馆馆藏的这件舞女玉佩也是省内之前所未见,事实上它还是“后无来者”。我省考古专家许智范告诉记者:“南昌东郊西汉墓出土的舞女玉佩是江西出土的唯一一件同类型的器物。这件文物上塑造的汉代人物形象承载了非常多且重要的文化信息,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解读和研究,因此显得特别珍贵。”

 

  多见于贵族女性墓葬中


  墓主或出身北方封建贵族

 

  以玉舞人作为佩饰的习俗起源于战国,盛行于汉代,之后多有仿古制品,但数量极少。这件舞女玉佩便是出土于西汉中期的墓葬。

 

  西汉中期,随着中央集权力量的加大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观念,使得先秦儒家“贵玉”的思想得到了继承和发展,皇室、贵族男女生前佩玉,死后也以大量玉器随葬,流行厚葬习俗。

 

  从考古资料看,玉舞人多出土于西汉时期的高层贵族墓葬,其中又以女性贵族墓居多,考古专家据此认为,玉舞人应是汉代贵族妇女所喜爱的佩玉。

 

  据许智范介绍,从墓葬规模和随葬品的数量来看,这座墓葬群中各墓墓主的身份不同,且贫富差距较大。虽然因为墓地低洼潮湿,汛期常遭到水淹,葬具、人骨均已不留残迹,难以确定墓主人的具体身份,但舞女玉佩所在的14号墓和1号墓的规模明显较大,随葬品器物很多,又有木炭防潮等措施,其墓主很可能是当时的贵族。

 

  有学者认为,该墓葬群出土的器物既有南方地区的特点,又与中原地区有相同之处,墓主很可能是当时统治豫章(西汉初年江西设立豫章郡)的北方封建贵族。

 

  双袖长飘似在翩翩起舞


  动作源于汉代广袖舞

 

  记者从江西省博物馆了解到,这件西汉舞女玉佩高5.2厘米、宽1.6厘米、厚0.5厘米。玉显灰白色,有黄褐沁斑。整体呈扁平状,通体以镂雕加阴刻线加工而成,两面纹饰对称。其所刻舞女五官清晰,凤眼细眉、直鼻小口,身穿右衽长衫,细腰束宽带,下垂佩饰,衣裙曳地,身姿婀娜,双袖长飘,一袖垂于腰间,一袖甩过头顶,似在翩翩起舞。

 

  这件玉器自头顶至足部有一贯通小孔,可穿丝线系挂,由此可知是用于佩挂的玉佩。但为何当时贵族女性会喜欢佩戴刻划女舞人造型的玉佩呢?

 

  据介绍,汉代是我国历史上音乐舞蹈繁荣发达的时期,除中央设有专门主管音乐的官署——乐府之外,皇帝的后妃也大多能歌善舞,如“善为翘袖折腰之舞,歌出塞入塞望归之曲”(《西京杂记》卷上)的汉高祖宠妃姬夫人;“妙丽擅舞”(《汉书·外戚传上》)的汉武帝宠爱的李夫人;“学歌舞,号曰飞燕”(《汉书·外戚传下》)的成帝宠爱的赵飞燕等。这股从上到下的“尚舞”风尚是舞女玉佩得以流行的主要原因。

 

  舞女玉佩上的舞蹈动作来源于“杂舞”(汉魏时期的俗舞)中的长袖舞造型,之所以以袖舞姿态为造型刻划人物形象,是因为汉人对长袖舞非常痴迷。

 

  据史料记载,长袖舞始于战国,至汉代到达巅峰时期。这种舞蹈的舞姿多样,轻柔婆娑。当时上至皇室贵族下到市井百姓,都为这种“翘袖折腰”的舞蹈而倾倒,甚至直接以“舞袖”作为舞蹈的代称。

 

  具有典型西汉中期特点


  被作为汉代服饰范本

 

  记者了解到,解放后至今,全国发掘到的11处汉代墓葬共出土了大约30件舞女玉佩,这些玉佩横跨了约300年时间,不同时期的器物在造型和做工方面都有显著差异,因此可以作为墓葬断代的重要依据。

 

  衣袖的摆动方向是研究长袖舞舞姿动作的依据,同时也可以作为辨别玉舞人时期的依据。我省出土的这件舞女玉佩一袖下垂,一袖高过头顶,其中上翘水袖越过头顶后下垂至肩,头部直接用衣袖盖过,没有雕刻发式,属于西汉中期的流行款式。西汉中期偏晚,玉舞人的上翘水袖就开始流行逾头下垂过肩,直至长袍下摆的风格了。

 

  舞女玉佩穿长袖直裾袍,腰束绅带,挂佩玉,是对汉代舞者长袖善舞、腰身轻盈的传神写照,同时也是研究汉代服饰的范本。沈从文在编纂《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时,就专门收录了这件文物,并将其作为研究西汉服饰的重点文物进行了介绍。

 

  雕刻精美形神兼备


  极富生命力

 

  南昌东郊西汉墓出土的舞女玉佩与徐州铜山小龟山西汉中期墓的玉人象风格一样,属简约型的雕刻风格。

 

  “此佩件造型小巧优美,线条简洁流畅,类似像生类玉器,它展示的汉代人物形象是长袖折腰翩翩起舞的舞蹈伎人,是当时典型的女乐形象。”许智范说:“其表现手法极富现实感和生命力,巧妙地将形与神结合于一体,达到形神兼备的完美境界。它充满人文主义精神和生动写实的风貌,与早期流行的礼仪用玉中常见的神秘、怪异、玄奥、繁褥、刻板形成了强烈反差,为我国玉文化和舞蹈文化研究提供了一份难以替代的实物资料。”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