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考古”:个人以探险形式进行考古不存在

     在很多人眼中,考古是神秘而艰难的。在以考古为题材的电影或小说中,考古学家、冒险家们,为了寻找并保护历史遗存,在暗藏着稀世文物的神秘墓穴中,与前来夺宝的反派人物追逐打斗的桥段,也在潜移默化中给世人带来一种印象:考古等于冒险。

  真正的考古到底是什么样的?真的充满了神秘与冒险吗?昨天是世界博物馆日,这一次,吉林省博物院举办的“奇趣博览大课堂”活动的主要内容是:体验考古。活动现场,专门从事考古研究工作的老师讲解并演示了真实的考古过程,一一解开大家对于考古的疑惑——其实,真实的考古与我们的想象千差万别,并没有电影里演的那么酷炫。

  疑点1:考古学家们都是为了寻找宝藏而四处冒险?

  正解:考古不是挖宝,遗迹与文物同样重要

  活动开始前,听说老师要模拟考古挖掘,带孩子来参加活动的家长们,也都来了兴致。一位家长问省博物院负责考古研究工作的王菁老师,在尼古拉斯凯奇主演的电影《国家宝藏》中,研究考古的冒险家本为了揭开宝藏的秘密而四处历险,“你们去考古,是不是也是为了找宝藏?”

  王菁笑着摆了摆手,“那些只是电影的杜撰,在当代,真实的考古,并不是挖宝。”她解释,考古的发掘范畴,除了古代人遗留下的使用物品,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宝藏”之外,还包括村落、房子、城址等遗迹,“考古发掘工作首先要先找到遗迹,才能在这里找到遗物,“我们寻找遗迹,从考古的意义上来说,与寻找遗物同样重要,因为只有找到这些遗迹,才能更准确地还原古代人的生活场景和生存状态。”

  而且,在当代的考古发掘工作中,个人去以探险形式进行考古也是不存在的,“有很多文物考古爱好者或者团体,会到某地去探查文物,自己尝试发掘,实际上这是违法的行为,所有的发掘工作,必须要经过文物部门的批准,私自发掘是国家政策不允许的。”王菁说,只有国家文物部门承认的具备发掘资格的团体,才能进行发掘工作。

  另外,现在我国的主动性考古发掘也越来越少了,“科技手段并没有电影里演的那么发达,一些特殊的文物因为适应地下埋藏环境后,我们无法在实际环境更好地保存。”她举例,有些遗址出土了一些很珍贵的丝织品或者壁画,但当它们暴露在空气当中的时候,颜色瞬间就变了,甚至会挥发。“所以在技术条件还没有达到的时候,我们尽量不去主动发掘,现在的发掘工作以非主动性的基建工作前期考古为主,不过,单是这些,各个考古所就已经有了很多任务。”

  疑点2:为了夺宝在墓穴里奔跑打斗?

  正解:稍不留神就可能损坏遗物

  考古的真实过程到底是什么样的?王菁在向大家演示时,拿出了一把小铁铲,一只毛刷,一根竹筷,她说,这就是考古发掘时的三件主要工具。这与某些小说里描写的那些高科技的挖掘工具大相径庭,“除了《盗墓笔记》里提到的洛阳铲,也是我们会用到的发掘工具之外,通常我们就只能用到这三样。”王菁提到,在很多考古题材的电影里,都有人们为了争夺宝藏在古墓里追跑、打斗的镜头,“这在现在的考古过程中,也是不可能出现的。”她说,现实中的考古挖掘过程,是相当细致谨慎的,“而且古代墓葬分有很多种形制,比如土坑竖穴墓、石棺墓、砖室墓,不是每种都能容下考古人员在里面走动。”

  王菁拿出省博物院特地为大家准备的一块考古发掘的操作模型,外层用石膏模拟沙土,里面包裹着亟待出土的“文物”,她在“发掘”之前,先讲解了环节:“首先是布置探方,然后开始发掘,接着是文物收集、出报告、文物研究。”

  如何发掘,是大家都很关心的,王菁开始了演示,她拿出手铲,先是模拟挖土、刮面,“要把地面土层层刮平,通常,遗迹处会出现形状规则的形状,土色也会与周围的不一样,我们需要在这里面进行挖掘,铲一层土,再刮一层,反复几次,如果出现了文物的体征,就要用换成竹签剔除表面泥土,然后用毛刷清刷表面。”

  王菁还提示大家,不能立即把遗物从土壤中拿出来,因为还要测量它的出土位置、坐标、深度,然后拍照、编号,最后才能把文物从土中取出,与信息记录一起装进袋子里保存起来。

  “但是,一个很珍贵的文物,如果不用手套,直接用手去触摸,手上的汗液也会腐蚀文物,手的动作也要注意,劲稍大一些,文物就会碎裂。”王菁说,电影中人们不断去抢夺文物的桥段,在当代的考古工作中也是不存在的,“而且很重要的墓地,进出都要非常小心,步子都不能迈得太大,稍微不注意,就有可能碰坏遗物。”

  疑点3:在考古过程中发掘出恐龙化石?

  正解:古脊椎动物其实是古生物学的研究范畴

  对于真正的考古工作者来说,整个考古发掘过程,并没有其他人想象的那么惊喜与神秘,“考古是一件非常枯燥、艰苦的工作,我们要经常在野外日晒雨淋,对于考古工作者来说,在一块土中发现一个东西,的确很开心,但最神秘、最有成就感的过程,其实是后期的研究。”王菁说,一件遗物挖出来之后,通过理论及科技手段去揭开它的作用、年代等未解之谜,才是考古工作的真正乐趣。

  经过一番讲解,孩子们在家长和工作人员的帮助下,一同“发掘”手中的模型。随着模型表面的土层逐渐剥落,里面的“文物”露出了面容,7岁的孙昱惊喜地叫着:“是一只恐龙!”随后,其他孩子也都完成了“挖掘”,都从中发现了“恐龙化石”。

  但是,王菁的解释有点令大家意外,“其实,今天主要是锻炼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同时带大家一同体验文物提取的过程。真正的考古,是不能去挖恐龙的。”王菁告诉大家,对的恐龙发掘与研究,其实是古生物学家的专业范畴,并非考古人员,“虽然我们的工作有一定的共性,但是如何挖掘恐龙,考古人员并不知道。”她说,很多媒体的报道里也有“考古学家发掘恐龙”的说法,“其实这是不准确的,考古研究的是与人类活动相关的遗迹与遗存,恐龙等古脊椎动物,是古生物学家的研究领域。”

  “现在考古类实践模型的生产,还是主要以趣味为主,但实际上存在很多理论上的漏洞。”省博物院公众服务部主任张淑娟说,省博物院计划在馆内建一个实体的模拟考古现场,“到时候大家就可以走进现场,亲手体验真实的考古过程。”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