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考古证实:“南海一号”出水瓷器娘家确在泉州(组图)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日前,泉州文物工作者在“东门窑”古窑址发现大量宋代瓷器,其中有种暗刻画花大碗,与去年“南海一号”沉船上的瓷器是一致的。

“东门窑”又称“碗窑”,位于泉州市区东郊8千米处的碗窑乡,分南北二址,是泉州宋代著名的外销瓷古窑址,面积2万多平方米,一条溪涧从中隔开。当地的村民告诉记者,这条溪涧在宋朝时通向浔美港,据说在清代以前,海潮可涨至此溪,是海陆的连接处。

在中国古陶瓷研究知名专家、泉州市博物馆陈副馆长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了北窑。穿梭在一片郁郁葱葱的龙眼林里,眼睛不时被一片片碗盘碟罐的碎片所吸引。在一处山坡处,陈副馆长告诉记者,这应该就是窑的所在地,可惜因为山体滑坡等原因,已经毁了。随后,博物馆工作人员开始用考古工具对窑址进行调查,清理起山坡上的土层,一块块瓷器显山露水。“粉盒”、“洗”、“大盘”,甚至连窑具都被清理出了土面。

“经过研究、确认,‘东门窑’是属于宋代的古窑址,至今发现的宋代瓷器主要有碗、碟、盆、盒、洗、盘、钵等器物,有白瓷和青白瓷两大类。”泉州博物馆陈副馆长一边忙着手中的活计,一边告诉记者,“其中发现的暗刻画花大碗,在不久前打捞出水的“南海一号”沉船上也有,其造型和烧制工艺都是一样的,因此,可以推测从该沉船遗址出水的部分瓷器可能是从这里生产并运送出海的。”

陈副馆长的话无疑是让记者兴奋的:万千木船张帆待发,码头上,大量的瓷器被搬上了木船。木船顺溪而下,进入广阔的大海。这就是宋元时的东方第一大港泉州的繁荣景象。

在出土的大盘上,记者发现了一些钉子。这是作何用途?陈副馆长解了疑,“‘东门窑’的发现让考古人员能更深入地研究古代的烧窑技术。”

陈副馆长的讲述让记者的脑海中呈现出一幅瓷器的制作工艺程序图:每天清晨,制瓷工人从地下挖取瓷土,垒成大土堆,任凭风吹、雨打、太阳晒,经过发酵后瓷土质地变得纯净细腻,适合制造各种器皿。工人们在釉里加入草木灰和钙,成型后凉干、上釉,将瓷坯置于窑内焙烧,最后瓷坯还要在窑内闷至三天后出窑。

在这次采集的标本中,瓷多素面无纹饰,釉色青绿或灰青,俗称青白瓷。但胎质灰白、坚硬、厚重,露胎处因二次氧化影响而呈红色。盘常见刻画卷草花卉,盒身与盖边模印直道纹,盒面有牡丹、缠枝、卷草等纹饰,偶尔还见有堆贴花纹。由于烧制用垫圈或支钉窑具,因此会在出土的器内发现留有的钉迹。碗类多采用叠烧,因此,器内多有一周涩圈,俗称“芒口”。

“东门窑”青白瓷的发现为泉州东方第一大港增添了厚实的重量。七百年无情的岁月,摧毁了窑,但摧不毁海上丝绸之路上无数游瓷的娘家。

责任编辑:zhaosha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