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文明惊现海门口 云南青铜文化发源地确定(图)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彩陶残片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炭化稻

■商周时期(距今约3500年、公元前16世纪),剑川县海门口出现了一个高度文明的社会,一个庞大的聚落在这里发展,其历史延续近1000年,这支先民出现在从石器时代进入铜器时代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

■他们建盖干栏式房屋,用自制的工具削尖一根根木桩,深插到泥地中,用卯榫工艺把木构件连接起来,支撑房屋,没有人知道这个聚落究竟有多大……这一切没有任何的历史记录。

■直到今年3月,新一轮的考古发掘揭开了一个个惊人的发现,这片河滨地带,保留下古人建房时栽下的成千上万根木桩柱,它们深埋在地下3米的泥沼里,历经3000多年而保存完好。

■在剑川海门口有怎样的先民在这里生活?他们以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存在?他们存在了多久,他们为什么要离开?在经过了近1000年富裕的生活后突然舍弃美丽的家园,他们到哪里去了?他们给云南的历史演绎带来怎样的影响?他们遗留下无数谜题如何解开?

古代深埋在地下的房屋木桩柱能保留多久?100年还是200年?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正在剑川县海门口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发现这个记录居然是——3000多年!同时,一系列的发现确定,剑川县海门口为云南青铜文化发源地,对云南历史发展产生巨大影响。昨日,本报记者应省考古所领队闵锐邀请,赶赴海门口,目击此次云南重大考古发现。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铜箭镞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木桩保湿

现场目击

满眼是密密麻麻的木桩柱

从昆明至大理市约4小时车程,从大理市到剑川县约3小时车程,从剑川县城到海门口遗址约15分钟车程,50多天来,省考古所领队闵锐在这个路途上穿梭了无数次。

海门口遗址距离剑川县城8公里,从甸南镇海门口村往北去1公里,有一个面积约5万平方米的河滨带,记者到达这里已是下午,海尾河清澈流淌,河畔树木新绿,桃花盛开,一派田园风光。海尾河从这里曲曲折折流过,这里过去是一片沼泽地,当地人俗称“小海子”。

遗址发掘现场就沿着海尾河南北分布,范围约2万平方米的一片农田上,记者看到,这里不连续地布下了25个宽5米,长10米的探方,黑褐色的沼泽化的泥土已经从探方里取出,堆得高高的。走近这些深约3米的探方,满眼都是密密麻麻的木桩柱,粗的直径约50厘米,细的约10厘米,每根桩柱的尖皆削成钝尖状。

此次考古非常艰难。记者看到,这个处于沼泽地带上的考古发掘在云南非常少有,10多位来自考古所及州县专业人员参加了此次考古发掘,每天一百多农民工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工作。

截止目前,考古出土的16件铜器,有红铜器、青铜器、铸造器、锻制器、铜料、石范等,为研究云南金属史以及金属的使用、制作提供详实实物资料,同时,在遗址中出土的炭化稻、粟、麦等农作物,为研究云南农耕文化以及云南与北方黄河流域,西北地区文化交流提供了可靠的佐证。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3000多年!

深埋于地的木桩能保留多久?

记者:这里怎么会有这么多的木桩柱?在省内有没有类似的发现?它们是用来做什么的?

闵锐:在此次发掘前,想象到会有木桩柱,但是没有料想到会有这么密集的木桩柱出现,从目前发掘整理分析看,它们应该是用于建筑房屋的桩柱,有点类似于省内常见的干栏式的建筑,在潮湿的地方木桩柱将房屋底部支撑起来防潮。

在如此集中的区域里出现密集而集中的建筑遗迹,这样的发现省内考古记录上也从来没有见过,这是这次考古意想不到的收获。

记者:这些木桩柱存在了多少年?在国内外有没有类似的发现?

闵锐:我们使用了最先进的考古科技手段,目前发掘的深度到了地下3米左右,从地面到生土层,已经出现了9个文化堆积层,根据前两次考古发掘进行的碳14测定结果,可以判定这里文化层的堆积时间延续为距今3000年以上,大量的木桩柱在每个文化层面上都有重叠出现,就是说这里近千年以来是一支先民热爱的地方,大家居住生活在这里,并一直在不停地建盖房屋,直到有一天他们不得不离开。

我已经查阅了大量的资料,目前在国际上,保存这么好的古建筑遗址是少有的。国内类似遗址是浙江河姆渡遗址,也在河边出现,但是面积规模也没有这么大、这么密集。

记者:3000多年前相当于商周时期,要把那个时期的木桩柱保留下来,是非常艰难的,海门口遗址怎么能将其保留下来?

闵锐:大家都知道木头易腐,此次发掘出现的木桩柱多为松木,木质疏松,放在普通保存环境下,几十年就腐烂了。海门口遗址让它们保留了3000多年,真是一个奇迹。从今年1月8日,我们发掘开始,每天就没有停止过抽水,因为遗址地几乎就是泡在水里的,这里曾经是沼泽、河滨带,淤泥和河水最大程度地保护了这些木桩柱,而埋在地下的环境,使他们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并得以保存下来。

考古确定

海门口为云南青铜文化发源地

记者:这支先民的出现是否有历史记载?过去对这里的研究是怎样的?这里出土的铜器有什么特别,为什么就能判定海门口遗址为云南铜器文化发源地?

闵锐:这支在海门口遗址出现的先民,出现在商周时期,没有任何历史资料记载。中国最早的对西南的历史记录,见西汉司马迁《史记·西南夷列传》,中有“西南夷君长以什数,随畜迁徙”寥寥数语的记载。

在1957年、1978年进行过发掘,以及目前组织的第三次发掘,至今出土的铜器总数不超过50件,没有大量铜器出现,说明其制造的艰难。1979年5月,《中国冶金史》编写组使用同位素X光仪分析测定发现,其中10件是青铜器,大多数是锡铜器,个别含铅,其中有一件铜钺含锡量达到10%,而遗址内出土了制造铜钺的石范,可以进一步确定这批青铜器为当地制作,成为云南青铜文化的发源地,标志着云南地区利用金属的开始。海门口遗址的重要性已经引起中国考古界的高度关注,并写入大学考古学的教材。

记者:海门口遗址年代是怎样确定的?它又如何影响云南青铜文化的从源到流的?

闵锐:这个遗址的年代测定数据有两个,第一个是1957年出土的木桩做碳14测定,为距今3115年,第二个是1978年对出土的木桩进行的碳14测定,为距今2595年,据此确定遗址的年代相当于商周时期,是云南迄今出土青铜器年代最早的古文化遗址。剑川海门口遗址的发现不但解决了云南青铜文化的发源地,还清晰地展示了从源到流的发展历程:青铜时代,洱海北的剑川向东发展,达到祥云的大波那、楚雄的万家坝、安宁的太极山、江川的李家山、晋宁的石寨山。

赫然人骨?

还有更多的谜底一一待解

记者沿着一个个考古探方前行,在各个探方侧壁上有贴纸标出的地层,从上到下分了九层,闵锐介绍,第一层为耕土层,第二层为明清时代,出土了一些清代的铜钱和明末清初的青花瓷片。第三层为元明时代,这里出土物为陶釜、管状网坠、红陶器。第四层至第七层为铜器时代,出土物为铜器、石器、陶器。第八层至第九层为新石器时代,出土物为彩陶、刻划纹饰陶器,角器及打磨石器。

在D区1802探方里,赫然出现了一具人骨,被一根直径约40厘米的木桩柱紧压其下,从下颌骨、牙齿、股骨间穿过。闵锐从显露的第七层层位上推断,这具人骨出现的年代为3000年前。这里为什么出现这样一具人骨,它是男是女?又有着怎样的面孔?成为考古人员下一步要通过DNA测定来研究的问题。此外,还有更多的谜底一一待解,从今日起,本报推出目击剑川海门口重大考古发现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海门口遗址最早发现的时间是在1957年。1957年4月发现的遗址从南到北露出142米,因为施工原因清理了中部410平方米的地段,发现了224根木桩柱。当时认为有可能是古代用于防洪的设施。

1978年4月,为了进一步弄清海门口遗址的内涵和各种情况,省、州、县一级文化部门联合进行,在1957年的发掘基础上,向北延伸发掘,面积约300平方米,又发掘出了226根桩柱,都是粗细、疏密不规则,这两次的发掘共出土了青铜器26件、石器350件。同时出土了大量的陶器,以夹沙黄褐陶为多,以及大量的动物遗骨。此外还出土了炭化稻、橡子和桃核等。

责任编辑:nathan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