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滤海水注入“南海Ⅰ号”水晶宫 将灌至六米深(图)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海水通过水晶宫南北40个出水口(红圈处)缓缓注入

昨日上午8时30分,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水晶宫“南海Ⅰ号”灌海水保护文物工作正式启动,水晶宫南北40个出水口汩汩流出海水。据透露,第一阶段水晶宫内将先灌注一半即6米深的海水。届时,海水基本能盖住沉箱内的古船。

初期灌水约需50小时

第一阶段灌水方案采用原海水,其中抽取海水工程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据介绍,水晶宫的设计海水容量为3万立方米,日抽灌海水量5000立方米,日循环排海水3000立方米。

第一阶段灌水考虑到“南海Ⅰ号”沉入海底时的海洋环境,取水方案采用“海水—砂管网过滤—沉井”的工艺,原始海水通过“自然沙”来渗透过滤,再进入沉井,最后抽取上来灌入水晶宫,海水基本是无杂尘的原生态。

去年12月28日“南海Ⅰ号”进馆以后,水晶宫就启动了喷淋系统,在“南海Ⅰ号”平底沉箱里面,也安装了30多个用来喷淋的喷头,基本上保持沉箱内的泥巴为饱和水状态,保持承载沉船泥巴的稳定。目前,第一阶段灌水先灌一半,使“南海Ⅰ号”下的泥巴的水更加饱和。当水灌到6米深后,喷淋系统会继续使用,保证沉船上下都有水。据悉,第一阶段灌水大约需要50个小时。

新灌水方案将确定物理化学指标

阳江市副市长陈芝岳表示,用原海水浸泡“南海Ⅰ号”毕竟不是最终的文物保护办法,还需要依靠国家文物局、省文化厅,进一步深化完善“南海Ⅰ号”保护、挖掘和研究方案,确保“南海Ⅰ号”万无一失。据了解,目前灌水方案并不是最终方案。新的灌水方案还将对沉船里水土的温度、含氧量、物质、阳光等一系列的物理和化学的指标进行研究确定。

试挖方案已上报国家文物局

笔者从阳江市了解到,有关专家已经确定了一个挖掘保护的试挖方案,并上报给了国家文物局,由国家文物局组织相关院士论证。这个方案中,沉箱并不是全部开挖,而是在上面几平方米的面积内进行试挖。而博物馆将争取至少在年底完工,具备条件后即可开放。

●专家说法

古船水环境应尽量减少微生物

灌入海水,能否保证千年古船无恙?考古专家告诉记者,国外的沉船大多通过脱盐脱水后保存在空气中,因此水晶宫的保存环境调控并无前车之鉴,这仍是全世界考古学家未攻克的难题。

中山大学生物科学院徐润林教授等10名专家和研究人员组成专项课题小组,针对水晶宫水质保护展开了近1年时间的研究,并成功于去年底向省考古所递交了一份详尽的水环境处理报告。按徐润林的观点,水晶宫的水环境则是要尽可能地减少微生物的存活。

目前,水晶宫里先灌入6米深海水,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主要采用“自然沙”滤除海水中的各类微生物。但考古专家认为,仅仅使用“自然沙”的方法远远不够。

记者从广东省考古研究所了解到,根据徐润林教授当时的设计,水晶宫的海水如果要确保纯净,使海水对古船木质船体和满船文物不构成危害,须采用一种“臭氧法”的处理方法,即不断向水晶宫的海水中充入一定量的臭氧,以此祛除海水中的绝大部分微生物。

为何目前水晶宫填充的海水未能及时采用“臭氧法”?博物馆相关负责人拒绝给予回应。

考古专家表示,水晶宫灌注海水后,古船保护的难题将接踵而至,如“木质船体如何在海水中保持挺立不朽”等问题,省考古所也将逐一设定课题研究。

责任编辑:nathan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