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桥发现一座很稀罕的砖石木古桥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桥梁由多根圆松木构成,上面铺了一层木板,木板上再铺上方砖,方砖上又铺小青砖,而桥柱则用上了长条石。昨天,我市文物普查组在凤桥镇进行野外普查时,惊喜地发现了这样一座古桥。嘉兴市文保所副所长徐信介绍说,这座桥的构造、用材在嘉兴地区尚属首次发现,将被申请成为新的市文保单位。

文物专家很兴奋

“我们发现了一座用3种材料建造起来的古桥,这样的古桥在嘉兴是第一次发现。”昨天中午,市文物普查组的专家兴奋地给晚报记者打来电话,“这座桥就在凤桥镇茜柳村13组。”

昨天下午1点多钟,记者驱车赶到了凤桥镇。在普查组专家的带领下,沿着村里的水泥路拐了几个弯,一座长得非常“繁荣”的桥跃入记者眼帘。之所以用“繁荣”来形容它,是因为这座桥除了桥柱之外,其余桥体完全湮没在茂盛的绿色枝蔓当中,明媚的春光在绿叶上流淌,使这座古桥不似农村里其他常见的石桥那样冰冷。

记者看到,这座桥南北走向,横跨在陆家浜上,专家说它属于三孔梁式。南侧桥柱由两块长条石组成,北侧桥柱由3块长条石组成,南北各有5级台阶。经专家测量,该桥全长16米,宽仅1米,桥面微微拱起,矢高(拱桥主拱圈从拱顶到拱脚的高度差)4米。桥没有栏杆,那些生长旺盛的枝蔓如今看上去就像栏杆,被这些“栏杆”一拦,桥面只剩下中间50厘米宽的一条窄道。

专家向附近村民借来两把镰刀,勾起枝蔓之后,桥梁露出“冰山一角”。记者看到,这座桥果然与众不同,它的桥梁是由圆松木构成的,上面平铺了一层木板,木板上平铺方砖,方砖上面铺着小青砖。据附近村民介绍,桥梁每一孔都用了六七根圆松木。

村民叫它“小周桥”

“这座桥是老古董了!”67岁的陈阿姨说。“我小的时候,这座桥只有两端桥堍上长着枝蔓,到现在枝蔓已经长得连起来了。”71岁的陈老伯边比划边说。

据当地村民介绍,这座桥有400多年历史,不过普查组的专家持怀疑态度,“初步看来没那么久,应该是清朝的时候造的,由于长满植被,暂时还难以确定它的年份。”徐信说。

村民都叫这座桥为“小周桥”,但记者问了一圈,大家都不知道为什么要叫这个名字,而且村子里从来没有姓周的人家。专家认为,这座桥可能真名叫“小砖桥”,由于一年一年方言流传,原来的名字就“走样”了。

村民关于这座古桥的记忆,全都跟点点滴滴的生活有关,简单却温暖。“夏天的时候,我们都在桥上乘凉。以前没修马路的时候,这座桥是通往新篁集镇的必经之路。现在新路修好之后,走这座桥的人越来越少,偶尔有人过桥去种种地。”村民对记者说,“没想到它竟然是宝贝呀。”

古桥的确是宝贝

“这的确是个宝贝。”徐信对记者说,这座桥的构造、用材在嘉兴地区尚属首次发现,十分罕见,嘉兴史志上也没有记载,具有很高的建筑、艺术、科学研究价值。“当时那个年代,江南地区的桥一般都以石桥为主。”2006年嘉兴进行文化遗产登录时,嘉兴地区登记在册的古桥有200多座,但没有一座桥是这样造的。这样的桥在浙北地区也非常罕见,“因为江南地区水多雨多,木头很容易腐烂。这座桥会这样建造,估计是因为周围山少,石头比较匮乏,再加上当时运输石头不太方便,所以改用木头来代替。”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这座桥保存还是比较完整的,但桥面少许青砖有破损,木桥梁有几根已经断裂。”徐副所长介绍说,“现在最大的问题是桥身上有着大量的枝蔓,这对桥体来说是件很不好的事情。”目前,普查组专家准备将此桥申请为新的市文保单位,将它重点保护起来。

责任编辑:nathan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