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日报:四川新都发现与三星堆同期村落 距今4000年历史

因为洪水的缘故三星堆文明逐渐衰败,古蜀先民陆续向成都平原迁徙,在此建立了金沙古国,金沙文明由此兴起……可是在三星堆与金沙之间,会不会存在一个节点,串联起两个文明,使之形成文化走廊,见证古蜀先民迁徙?昨日记者获悉,在新都区新都镇褚家村一建设工地中,考古人员发现了一个距今约4000年前、占地1万平方米以上的早期人类聚落遗址。这一发现正好印证了节点的存在。专家评价,该遗址向北是三星堆遗址、往西南是金沙遗址,是古蜀国发展通道上的一个“中转站”。该遗址的发现印证了新都是古蜀国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通道,它串联起三星堆和金沙文化,对于研究古蜀文明有着重要的意义。

遗址面积达上万平方米

想象中,距今4000多年前的聚落应该不会太大,但是昨日当记者看到褚家村聚落遗址时,还着实大吃了一惊。一个占地上万平方米的施工工地上被挖出了大大小小几十个探坑,这足可以证明该聚落遗址的面积达到了上万平方米。考古专家告诉记者,截至目前,他们抢救性地发掘了800平方米的面积,从中发现有先秦时期的灰坑、砾石堆积坑、竖穴土坑墓、小型木骨泥墙房址等重要的考古遗迹现象。此外,该遗址的功能分区也很明晰,生活区、墓葬区、手工业作坊区、祭祀区等都有明确的划分,可以说明,这个遗址已经发展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出土石刀刀刃还很割手

据介绍,这个遗址出土了大量陶器等生活用品。“这是4000年前的石刀,你摸摸刀刃还很割手。”专家拿出刚出土的穿孔石刀,向记者介绍道,这是罕见的石刀,穿孔是为了便于随身携带。只见,这把石刀长约20厘米,宽约3厘米,它的中心被凿出一个直径约1厘米的圆孔。石刀打磨得光滑、精致,刀刃锋利无比,真是可与现代的钢刀媲美。而刚出土的石锛也引来了众人好奇的目光。乍一看,通体呈深象牙黄的石锛犹如玉器,它的一端被开刃,足见古人高超的石器制作技艺。专家告诉记者,石锛是用于切割兽皮所用,是当时重要的生活器具。

同时包涵宝墩、三星堆文化

“太罕见了,一个遗址居然同时有着宝墩文化和三星堆文化堆积。”考古专家欣喜地告诉记者,除了大量器物外,该遗址的地层堆积保存完好。他们从第四层和第六层地层中发现了商代和新石器时代的堆积。一个遗址涵盖了商代和新石器时代两个重要的先秦时期堆积,这是很罕见的。

专家指着探坑中地层,解释道,第四层呈现出浅褐色土,出土了大量夹砂陶和泥质陶陶片,从出土器物的类型及纹饰等特征来看,第四层应为三星堆文化的堆积,其时代当在商代;第六层为红褐色土,此层陶片较多,仍分为夹砂陶和泥质陶两类,泥质陶比例略高于夹砂陶,第六层出土器物则具有宝墩文化的特征,其时代应在新石器时代;而第五层为泥沙,可能因洪水形成。专家评价,褚家村遗址完整的土层结构,为研究长江上游古代文明发展进程、构建成都平原地区史前史提供了新的线索,为构建成都平原地区先秦考古学文化编年序列提供了可靠的地层依据。

考古发现

4000年前 新都人已善于发现美

为什么新都会成为三星堆、金沙文化重要连接点?专家告诉记者,新都,地处广汉三星堆遗址和成都十二桥遗址、金沙遗址之间,处在重要的地理位置上。《华阳国志》载:新都与成都、广都,号称“古蜀三都”。通过近二十年的考古勘探,考古人员在新都先后发现多处新石器时代、商周时期的遗址。由此证明早在4000年前,就有先民在新都这块热土上繁衍生息,他们修房造屋、化土成器,过着稳定的农耕定居生活。那些陶器上的精美纹饰,表明了当时人们的生活,已经不仅仅是简单机械地以劳作维系生计,先辈将目光投向广袤的自然时,已善于发现美,并进一步将这些美的特质进行归纳、抽象,以线条的方式表现在那些古朴的陶器上。

未解之谜

三星堆文明从新都发源?

褚家村遗址的地层表明了新都的历史发展有着清晰的脉络,它同时存在着距今4000年的宝墩文化和距今3000多年的三星堆文化。这能否证明三星堆文化是从新都发源的?对于这种猜想,考古专家认为可能性几乎不存在。专家指出,三星堆有着数以万计的文物遗存,这是长时间累计的结果,而褚家村遗址发现的遗存数量太少,不可能是一个王国的发源地,而只是其发展的一个聚落。

是灰坑,还是祭祀坑?

灰坑是古人堆放生活废弃物的地方,然而在褚家村遗址内,考古专家却发掘出了与众不同的两个灰坑。这两个灰坑坑壁规整,有着明显的人工挖掘痕迹,周围没有灰迹。与以往灰坑随意堆放器物不同的是,在这两个灰坑内各种各样的陶器呈规则分布,碎片完整而有序,可以推测,这些器物是放入灰坑后,才进行砸碎的。专家认为,这两个灰坑极有可能是当时的古人作为祭祀所用,而不是用于堆砌废弃物。

责任编辑:zhaosha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