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眼都是琉璃件 大报恩寺烧造之谜将获破解(图)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龙形绿釉瓦当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各种图案的部分琉璃构件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植物图案毛坯构件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记者也无法相信,眼前一片刚刚拆迁完毕的废墟上铺满了各色琉璃构件。这个废墟就位于曾经的窑岗村——大报恩寺琉璃构件的烧制地以及传说中的备用构件储存地。

满眼都是琉璃件

任何一个走在这片废墟上的人都能感到它曾经的繁华。金色、绿色、蓝色……一块块色彩鲜艳的琉璃构件残片随处可见,更多的则是一些还没有完成的素坯。

记者看到,这些琉璃构件碎片甚至比现代的建筑残迹更多,随便捡起一块琉璃碎片就能看到上面的五爪龙纹。琉璃构件加上五爪龙纹让人很容易就联想到明代的皇家建筑构件。

顺着废墟上的小路走一下,短短几分钟的时间,记者就发现了龙纹、凤纹、缠枝纹、八宝纹等十多块带有纹饰的琉璃构件。尤其在两排水杉树旁,琉璃构件更是特别多。

事实上,这么多的琉璃构件还只是散露在地表之上的,地表之下很可能有更多的琉璃构件。“过去这里是南京锅厂,我也曾经在这里工作过,亲眼看过大量的琉璃构件出土。”江苏郑和研究会副秘书长郑自海告诉记者,十多年前,厂里想种一批行道树,在挖坑的时候,不断有琉璃构件出土。

当时的文物宣传没有现在这么普及,人们的文保意识也比较薄弱,于是那些琉璃构件大部分都被砸了当作垃圾处理了。所以,现在出现这些残片并不奇怪。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带图案的毛坯构件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绿釉建筑构件

考古队即将进驻御窑

由于这批琉璃构件非常精美,而其出土地窑岗村则是明代大报恩寺的窑址所在,记者迅速将这一情况反映到了南京市博物馆考古队。“我们一直都非常关注窑岗村一带,而这处废墟我们在年前就已经发现了。”考古队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根据史料记载,明初朱元璋曾下令在城南一带建立了72座御窑厂,专门烧造建设皇宫所需要的各类建筑构件,这其中就包括琉璃构件。当时的窑址就位于现在雨花台的眼香庙、窑岗村、芙蓉山一带。到了永乐时期,大报恩寺的大量琉璃构件也应该是在这里烧造的。

其实,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窑岗村、眼香庙就发现了大量琉璃构件,后来南博对此进行了考古发掘,还出土了完整的、带有编号的琉璃构件。这些构件现在还保存在南京博物院、南京市博物馆内。

该负责人告诉记者,由于年前大雪、冰冻天气的原因,他们并没有立即展开考古工作,但对窑岗村的勘探发掘将在近期开始。由于这处遗址的重要性,发掘将会是一次大面积、全方位的。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建筑构件

烧窑遗迹地面就曾有

窑岗村的地下到底隐藏着怎样的秘密?也许在不久的将来,随着考古发掘的展开,这些秘密会被一一揭开。其实,除了地下的秘密,窑岗村的地面上就有一些当年烧窑留下的神奇遗迹。

据郑自海介绍,早年窑岗村有两个老地名红土塘、白泥地都与烧窑有关系,只是由于种种原因已经消失。

红土塘的原址就在南京同仁堂制药厂东约百米处,距离昔日的南京锅厂非常近。郑自海告诉记者,红土塘是当年为烧制琉璃构件运来的红色染料堆放地,当诸多重大工程结束后,多余的红土因日晒雨淋,流淌于塘中,形成了红土塘。另一处白泥地就更有趣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这里菜地的菜长势都很好,唯独白泥地一带草木不生,白花花一片十分显眼,当地人称之为“白泥地”。

后来经过采土分析才发现,白泥多为石英、长石、瓷土等,而这些都是烧制琉璃件原料。因此,郑自海判断,白泥地就是当年烧制琉璃构件时堆放原料的料场。

责任编辑:nathan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