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翔西汉古墓发现2000年前粮食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陶仓内出土的谷物

7月5日,从凤翔县彪角镇李家堡村西汉古墓葬出土的一件灰陶仓和一件绿釉陶仓中,发现了形似小米粒的碳化物。凤翔县博物馆副馆长曹建宁说,可能是2000年前西汉时期的人们食用的粮食,具体属于谷物类粮食。

记者在凤翔县博物馆看到,这些碳化物呈颗粒状,确实很像小米。它们有的发白、有的稍稍发黄,虽然都已碳化,但色泽鲜亮、形状完整、粒粒可辨,但用手轻轻推动,就会破碎。

曹馆长说,用陶仓和绿釉陶仓装上“粮食”埋在地下,可能是一种随葬用品。以前,凤翔也出土过类似粮食的碳化物,但没有这么多,也没有这么完整,大多已经腐化成粉状。像这样颗粒饱满、色泽清晰、年代久远的“粮食”在全国不能断定是最早的,但最起码在关中地区是第一次。

他用手不断地指着这些“粮食”说,从出土的碳化物颗粒大小和形状来看,很有可能是将几种农作物混合在一起随葬的,可能都是谷物。

据了解,地处关中平原西部的凤翔县是周秦文化的发祥地,是春秋战国时期秦的都城,汉代为京畿之地。自古农业资源比较丰富。考古工作者认为,在2000年前,谷物类粮食就是那个时期主要的农作物,也是人们赖以生存的主要粮食,此次从西汉古墓中出土的这些农作物,足以反映出当时关中人民重农耕、广泛种植谷物的历史,为研究我国的农耕发展历史提供实物佐证。

那么,这些“粮食”都包含着哪几种谷物呢?曹馆长说,“这个谜底暂时还无法揭开。”

责任编辑:八宝钿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