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井遗址:古人类和动物的“天堂”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灵井考古发掘队领队李占扬说,灵井十几万年前就开始流淌的甘甜的地下泉水,吸引了人类和大量哺乳动物、鸟类和龟鳖类动物在这里活动,目前已发现的动物有20多种,为研究古环境、气候、人类生存环境和动物演化提供了大量实物资料。

灵井遗址是国内首次发掘的以泉水为中心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已出土的文化遗物30000余件,是我国最重要的旧石器遗址之一,包含着丰富的人类行为信息。3年来,灵井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精美骨器,总数占国内已出土骨器的70%以上,研究后可望改变学术界对于旧石器时代工具模式的认识。

专家从出土的骨料、骨器和大量的碎屑判断,这里有一处以屠宰肢解动物为主、进而加工使用骨器(含石器)的工作营地。出土的骨骼破碎比例在90%以上,头骨、趾骨等数量很少,长骨、肋骨等便于加工骨器的骨骼较多,说明制作骨器的骨骼有不少是有选择地带入的。

灵井遗址共出土18种哺乳动物化石,其中有两个已定为新属新种:灵井轴鹿(新种)、许昌三叉角鹿(新属、新种)。据推断,灵井动物群的绝对年龄在100ka(距今10万年)左右。

灵井动物群中的绝灭种类有中国硕鬣狗相似种、古菱齿象、梅氏犀、披毛犀、李氏野猪、轴鹿新种、河套大角鹿和原始牛共8个,占灵井动物群总数的44.4%。

灵井动物群中大部分成员为典型的晚更新世类型,如古菱齿象、披毛犀、蒙古野驴、马鹿、河套大角鹿、普氏原羚和原始牛等,但也包含了一些如梅氏犀这样的较古老的成员,以及典型的中更新世成分或其相似种,如中国硕鬣狗相似种和李氏野猪。

李占扬说,灵井遗址的地层剖面是中原地区乃至国内最完整的地层剖面之一,旧石器、新石器、商周、汉、宋时期文化都有分布,深达十余米,尤其对于研究中原地区新、旧石器文化过渡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从目前调查的情况看,遗址范围很大,面积可达上万平方米,有进行可持续研究的条件。

责任编辑:nathan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