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发现大运河京口闸遗址
“我的左脚下方是运河,右脚下方是长江,我们站的地方,是明清时期的京口闸,京杭大运河江南运河段第一道闸门。”昨天下午,在镇江中华路东侧的考古工地上,镇江市博物馆考古负责人霍强站在京口闸遗址的条石闸堤上对记者说。此次考古发掘出了闸墙、石岸、码头等遗迹。京口闸也是目前大运河沿线已发现的规模最大的水闸遗址。
眼前的闸堤是清康熙年间在明代闸堤基础上加修的,但条石依然平实完整,岸边的石料上留有孔洞,是当年固定栏杆的位置。确切地说,这是半个京口闸,河东长54米的闸堤完整地重见天日,而河西的半边则被压在柏油马路下。
考古证明,京口闸的闸口宽度只有9.6米,很难想像当年站在这里,眼前是一幅“舳舻转粟三千里,灯火临流一万家”的繁荣景象。但当年这里却是长江与运河的交汇处,是千里漕运的“咽喉”。明清两代,湖广、浙江、江西以及苏、松、常、嘉等地的漕粮,大部分经镇江由京口闸进入运河运往北方,每年的运输量在150万石以上,而在非漕运季节,京口闸内外聚集着南来北往的商船,南方的丝麻、棉布、茶叶、桐油、笔墨纸张及北方的红枣、柿饼、胡桃、芝麻、麻油等在此汇聚,使镇江成为长江下游物资中转的重要港口。
在京口闸后方,还有腰闸、上闸、中闸及下闸,五道闸门构成一组船闸。在枯水期,长江的水位远低于运河,船从长江进入京口闸后,闸门放下,旁边的水澳(分为积水澳和归水澳)放水,抬高闸内水位。通过五道闸四次注水、放水,船被慢慢抬高,爬完四级“水台阶”,船就能安然进入运河了。这种复式船闸是古代中国人最早发明的,而京口闸5道船闸则是这种技术的集大成者,这种原理,至今仍在葛州坝和长江三峡等水利设施的通航中使用。
水闸旁边,考古人员发现的最早遗迹是宋代的道路、元代的房屋遗址。在房屋遗址上,考古人员发现了青瓷绘有道教八卦纹的三足香炉,卵白瓷缠枝牡丹,凤凰、麒麟纹两耳扁瓶,孔雀蓝釉贴塑龙纹鼎式炉等文物,最珍贵的当属两只元青花海水龙纹、云龙纹大香炉,香炉上除龙纹外,还绘满了缠枝凤凰、狮子滚绣球、佛莲瓣填八宝等纹饰,炉耳和炉足都可拆卸,造型极为罕见。在同一地点,考古人员还发现了佛、道两种宗教纹饰器物,一度让人迷惑这里到底是佛寺还是道观,不过霍强还有另一种猜测:这里也许是一座妈祖庙,当年东南沿海的水手通过漕运将妈祖信仰散播到运河沿线,天津的妈祖庙至今仍香火旺盛。
据史料记载,在清代,京口闸因河道淤塞而废弃,嘉庆年间在小京口开新运河,此处渐渐衰落。然而两块清康熙年间残破的禁示碑,仍能钩沉当年京口闸的历历往事。一块碑讲的是镇江当地一些地痞流氓偷盗船上米豆,因此官方立碑要求对歹徒严加缉查、严拿治罪。另一块碑立于康熙二十年(1681),内容为禁止私人买卖油麻。油麻用于船舶缆绳制作,而清朝实行海禁,不许私自造船用船,在镇江油麻只能用于江防军船。碑文上讲,禁止油麻私自交易,士兵购买须出示证件,凭票供应。碑文上,还刻了油麻铺行老板戴有容等十几人的名字,规定不仅私买油麻的人要治罪,卖油麻的店铺也要被追究。
京口闸深埋地下两米处,是什么让这座曾经无比辉煌的水闸重现人间?霍强告诉记者,民国初期,京口港及河道逐渐被填平,1929年在河道上修筑了中华路,周边还盖起了房子,一段历史从此沉睡地下。最近,镇江一个建设项目施工中发现当年的京口闸,政府迅速从开发商手中赎回地块,并制定保护方案。这里今后将建一个遗址公园,让人们从沧桑的遗迹中体会当年京杭大运河漕运的繁华。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