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昌东大杖子古墓群考古新发现

12月12日,建昌县东大杖子古墓挖掘和研究工作又有重大突破。考古工作者经过3个月的艰苦工作,对编号M36#的古墓进行开棺,发现随葬陶器21件、殉葬的兽头40多个,呈坐姿而完整的人骨1个、人头2个,饰品龙型玉璜和牛头陶器1件,实属罕见。经鉴定,古墓年代为战国中晚期。

M36#古墓正式开棺后,在厚度1米、宽度20米的封土下,是2000多年前的地面,封土纯质没有任何多余的碎石,封土范围比墓框范围要宽出8米。据专家介绍,M36#墓葬与去年M40#墓葬在结构和陪葬品上有更多相似的地方,都是二椁一棺,两个墓葬基本相同。M36#古墓发现各类陶器20余件,包括一个鼎;高约30厘米、直径15厘米的豆一件;还有类似在古代放汤和羹之类的簋随葬品;口径约20厘米、高约60厘米的钫在古代是放各种酒水的青铜器;其中还有一件陶制的牛头,高约25厘米、直径约50厘米,牛头微微上扬,半张开嘴,神态生动、逼真。

在棺里还发现了一件玉器,名为龙型玉璜,在古代是一种配饰,长16厘米,龙的头、须、口、牙、眼睛、角都清晰可见,身上刻满卷云纹,做工相当之细腻、精致,保存基本完整。另外还发现一件玛瑙环,直径5厘米左右,考古学称此类玛瑙环为战国红。出土多数玉器都为青玉,主要产地辽西北,和赤峰红山玉质很相似。在墓开口处下方发现了大量殉葬的兽头,大约有40多个,兽头主要以牛头为主,有20多件,还有2个马头,剩下的均为猪头、羊头、狗头,摆放在墓框的东壁,可谓“五牲俱全”。专家指出,在中原地区用牛祭祀应为王侯级的人物,此墓是“五牲俱全”,这种陪葬规格在北方地区从未发现。有专家推测,这也可能是汉化的少数民族首领的祭祀习俗,这座大墓既有典型的燕文化特色,同时又保留了塞外民族的墓葬特点,胡汉墓葬风俗兼具。该墓葬应属战国中晚期,也就是公元前300年到公元前200年之间,墓葬规格之高,在整个东北亚地区都首屈一指。

首先,据考古学家分析,整个战国时期,墓葬里有殉葬的人是很罕见的,在春秋时期偶尔能见到殉葬的人,商代、西周时期见得多一些,商代一个墓殉葬多至几百人,其中殉葬的人和兽头都代表财产,在商代奴隶社会,把奴隶当成牛羊一样。墓地所在这个地区,在燕国时是中原的直接管辖区,再次证明这一地区的人们已接受中原文化,“春风已度玉门关”,成为当时边疆最早接受中原文化的地区。墓葬规模同去年的M40#古墓相比,依然很大。此次发掘的大型墓葬是已经发现的中国北方地区规模最大的燕国墓葬,在已知战国燕墓葬中也属大型墓葬之一。其次,此墓的规格也证明了当时东北的一部分地区已纳入燕国的势力范围,为秦汉时期起中央政权在东北建立郡县制、实施有效管辖奠定了基础。墓地所在地为燕国所设的右北平郡所辖,因相关记载和考古发现不多,其郡治所在尚属悬案,高等级墓葬M36#与M40#的考古发现一样,提供了一个极具价值的线索。三是体现了辽西地区当时已经成为东北与中原地区的重要文化通道,是中国现代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关于辽西地区“古城、古国、帝国”文明发展三部曲的完美实物印证。

“总之,M36#大型墓葬的发现和发掘,反映了当时大量的社会、历史、文化信息,是又一个非常重大的考古发现。 ”辽宁考古研究所考古队队长高振海告诉记者,接下来他们将进一步对不完整的陶器进行修复,对样本、标本进一步进行化验和测定。下一步的考古与挖掘工作,目前尚待定中。朱媛媛/刘宪峰/本报记者/李万东

新闻链接

建昌战国古墓群位于葫芦岛市建昌县碱厂乡东大杖子村中部老河道以西的村落中,据考证,占地面积10万余平方米,推测墓葬总数应超过200座。 2011年的考古发现,经过论证古墓应是战国时期。在东北发现2000多年前如此规模的古墓群实属罕见,而且古墓数量多、种类全、性质杂、级别高,这一发现把建昌演变和发展的历史向前推进了1000多年,将改写东北古代文明的历史,更打破了考古界“山海关外无春秋战国时期古迹”的传统说法。此项考古发现,已被列入 “201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