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文物3万余件 佐证“蜀人南迁”

“向家坝水电站淹没区考古成果,为探索成都平原、川南、峡江地区历史提供了重要资料,丰富了巴蜀文化内涵,为研究蜀人南迁提供了重要实物证据。”昨日,向家坝水电站淹没区(四川)考古成果汇报会在蓉举行,来自中国国家文物局、四川文物局、四川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四川大学的专家学者参加了汇报会。

向家坝水电站是国家“西电东送”的骨干电源之一,淹没区涉及四川、云南两省,四川境内的淹没区主要为屏山县。1991年起,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淹没区内的地下文物进行了多次考古调查勘探,并联合宜宾市博物院、屏山县文物管理所于2009年6月开始进行大规模考古发掘工作。截至今年10月1日,野外考古工作顺利完成,发掘总面积为61000多平方米,发现了大量新石器、商周、秦汉、明清时期的房址、灰坑、墓葬等遗迹,出土了大批珍贵文物,初步统计出土文物小件和文物标本三万多件,考古发掘的叫化岩遗址、沙坝墓地、石柱地遗址分别被评为2009、2010、2011中国重要考古发现。

新石器、商周时期遗址的密集发现,填补了该区域先秦时期考古学文化的空白,对区域历史的认识前溯了近3000年,提供了川南地区为蜀人南迁重要据点的考古学物证。公元前316年,秦灭蜀后,蜀人去了何处一直是学术上的谜团,向家坝水电站淹没区的发现,证实了“蜀人南迁”?汇报会现场,“蜀人南迁”再次成为专家争论的话题。这次在屏山沙坝墓地、石柱地墓地等文物点发现的这批战国晚期至秦时期墓葬,是典型的巴蜀文化墓葬。专家认为,这些都为研究蜀人南迁的路线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证据。

“我的发言中特别肯定了 蜀人南迁 这点。”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林向说,“我觉得秦灭蜀后,一部分蜀人留在成都平原,另一部分往南迁徙,这在历史文献《华阳国志》上有记载。”向家坝水电站淹没区出土文物年代比成都平原晚,林向推测,原因是蜀人把蜀文化带到了向家坝。在越南出土的玉器牙璋是蜀文化的明显特征,也从侧面证实了蜀人南迁。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刘志岩也赞成,“越南曾出现一个蜀王子。”据悉,越南曾出现一位安阳王,中越史籍中都称他为蜀王子。但也有专家认为证据不足,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孙华表示,“现在的文献材料不足以证明蜀人南迁。南迁应在更南边的位置,像云南、越南。现在在越南发现的文物也还不够典型,不好说是当地的还是蜀地的。”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马继贤也表示文献资料还不足以证实蜀人南迁。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