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陶器首现孙家城 体小形真专家难解功用(图)

怀宁县马庙镇栗岗村境内的孙家城遗址,经过两个多月持续的发掘工作,专家不仅发现了200余件鼎、豆、斛、杯、釜等陶器以及铖、锛等石器,同时还在探方里找到了许多以前见所未见的器物。1月6日上午,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朔知介绍说,这些神秘的器物到底有什么功用,也正是他现在急于知道的。

据悉,这些神秘的器物涉及到陶猪、陶坠、陶鼠、陶人等多个类型,它们有个共同的特点,都是形象逼真,体积不大,且多数是在西北面1、2号探方内出土的,其中陶猪的数量最多。

陶猪的制作工艺非常精美,不仅形象栩栩如生,而且身上塑有彩绘,它们最长的不超过8厘米,高在4厘米左右,有的背上还留有鬃毛,和现在人们饲养的家猪十分相像。

专家指出,这种陶猪绝对不是普通的玩具,很有可能是用来祭祀的,或者用于祈祷的,甚至还有可能是摆放在家中的饰品;不过有一点可以从侧面反映,早在新石器时代,猪就已经成为古人喂养的主要牲畜之一。

陶坠也是专家在这次考古过程中意外发现的惊喜,它们大的有如蘑菇,小的状似螺蛳,带有明显的手工打磨痕迹。

专家不敢肯定这些陶坠就是古人挂在胸前用于装饰的物品,因为这种坠饰在凌家滩遗址和薛家岗遗址发掘过程中也少有出土,加之此次尝试性发掘的面积不过130平方米,出土的精美玉璜只有几件,内在的因果关系还无法直接链接。因此没有更多的证据能够直接证明,6000多年前,在孙家城居住的古人就有那么高的审美观。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令人拍手称奇的是陶鼠(如图)和陶人。朔知介绍说,前者既形似老鼠,又神似恐龙,但是与老鼠和恐龙又有明显的区别,长约5厘米,高3厘米许,嘴尖无须,尾短而粗,未留四肢,两耳肥大,耳朵上面有明显的断裂,疑似有触角掉落,尤其是肛门处留有一洞,可以直观其腹部构造,至于留洞的原因,现在根本无法解释。

后者高约5厘米,粗若食指,尽管制作稍欠精细,仍然可以隐约地看到眼、鼻、嘴等五官,整个身体呈流线型,尤其是头部脑勺处还盘有发髻。据了解,由于出土的这两种器物,目前在全国还是首次发现,其到底有什么功用,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责任编辑:zhaosha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