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潜海探访“南海Ⅰ号” 零距离接触古沉船(组图)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水下25米处能见度极低,严亮用信号绳和潜水搭档郑建良进行交流。本报记者:严亮 摄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夜幕下,“华天龙”扬起10层楼高的巨臂。本报记者:严亮、王辉 摄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严亮和潜水搭档郑建良出水后合影留念。本报记者:王辉 摄

众人翘首期盼了200多个日夜的南宋古沉船“南海Ⅰ号”,将于后天浮出水面。为了留存“南海Ⅰ号”在海底最后时刻的尊容,昨天,本报记者率先登上“华天龙”号,并由摄影记者严亮潜入30米深的海底,独家拍摄到潜水员为“南海Ⅰ号”最后起吊在沉井边水下焊接的镜头,“南海Ⅰ号”就端坐在潜水员旁的沉井之中。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严亮正在穿沉重的潜水设备,脸部在重力的挤压下都变形了。本报记者:王辉 摄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潜水员在水下25米处艰难前行。本报记者:严亮 摄

为了揭开“南海Ⅰ号”在海底最后时刻的神秘面纱,严亮早在2005年就参加了专业潜水员培训,并获得了由交通部颁发的“60米空气潜水”的专业潜水资格证。

昨天海面天气较为晴朗,据对“南海Ⅰ号”进行海底探摸的潜水员介绍,这片海域的海底能见度几乎为零,大部分人都靠手来感知“南海Ⅰ号”,“南海Ⅰ号”在海底的尊容一直是个谜,昨天是近两个月以来海底能见度最好的一天。昨天正午1时许,严亮抓住最好时机,潜下30米深海底。平日能见度几乎为零的海底,居然有将近30厘米的能见度,为本报获取珍贵海底照片提供了难能可贵的条件。

在黑蒙蒙的海底,严亮与“南海Ⅰ号”进行了一次千载难逢的零距离接触。

昨晚7时许,20盏明灯闪耀下,“华天龙”号缓缓扬起10层楼高的巨臂,将180吨重的“支撑架”缓缓吊起至近20米的空中,然后由东向西回旋180度,吊至海面上正对“南海Ⅰ号”的上方。

交通部广州打捞局现场副总指挥王仁义告诉本报记者,这个“支撑架”长35.7米、宽14米,相当于打捞“南海Ⅰ号”巨型沉井的帽子。“这个巨型钢帽与沉井顶部构造完全一样,在16个不同位置穿引了钢索。今天,潜水员将在海底,依照钢帽上提示的16个吊点的位置,把‘华天龙’16根小孩子大腿般粗的钢缆,牢牢拴在沉井上。”

严亮亲述下深海访古船经历——运气真不错

昨天中午1时,我戴上MZ300潜水头盔,带着水面供气的气带,这套理论上可以深潜300米的设备将送我前往水下30米深处。

跟我一起下水工作的是潜水员郑建良,他已经有20多年潜水经验,尽管我以前也在水库下到过50米的深度,到大海里还是“菜鸟”一个。

一到海面,巨大的海浪就给我来了一个“下马威”,身体被冲得横了起来。到水下6米左右,如果不抓住信号绳,很容易被海流卷走。这时,能见度大概在3米左右,我的耳朵已经被压得很痛。

接着一鼓作气,到了水下25米处,我的脚踏上打捞“南海I号”沉井的顶梁。此时,能见度也就是30厘米左右,尽管郑建良就与我面对面,但要不是他头盔上小灯的亮光,我几乎不能发现他。

我趴到顶梁上往下看,明知“南海I号”就在我身下不远处,但是什么也看不见,很多海生物已经长满了沉井。我试着又往下潜了2米多,脚几乎已经与“南海I号”零距离了,不过遗憾的是,它已经被沉井完全罩住,能见度为零。

我只能拍到一些水下作业场景,再过两天,这一切都不复存在了。

当我出水上岸,翻看自己拍的照片时,大家都凑过来,说我真是好运气,近两个月都没有这么好的能见度,我有些半信半疑,“几乎什么都看不到,还会比这更差”。省考古所请来的香港水下摄像师也认真地说:“真的,你的运气不错!”

责任编辑:winny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