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Ⅰ号打开沉箱至少需5至10年 沉船发现史曝光
在吊机、卷扬机轰鸣声中,昨天16时30分许,装载南海Ⅰ号的沉箱安全进入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里的水晶宫内,历时200多天的南海Ⅰ号整体打捞工程终于画上圆满的句号。不过,这并不意味着观众届时就可以在水晶宫内观赏到古船的真容以及水下考古工作者潜水发掘打捞文物的示范表演。按照广东省水下考古中心主任魏峻的说法,打开沉箱至少需要5-10年。
隔一小时喷洒一次海水
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筹建办主任冯绍文表示,南海Ⅰ号进入水晶宫后,将启动设置好的淋水喷头,每隔一小时向沉箱喷洒一次海水,为古船保湿。接下来,预计用60天时间完成水晶宫南侧水泥幕墙工程。由中山大学生科院承担的南海Ⅰ号水环境实验业已结束。计划明年1月,根据结论,在水晶宫里注入12米深的海水,其水体是特别为南海Ⅰ号“量身定做”的。
魏峻透露,南海Ⅰ号已形成初步发掘保护方案,在上报国家文物局,并经专家充分论证通过后才会施行。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表示,如果各项工作进展顺利,最快半年后可对文物进行发掘。船上的6万-8万件文物要通过科学的考古过程整理出来,建立一套科学周密的体系,可能需要3-5年时间。
魏峻强调,水下考古挖掘并不是捞金银、瓷器,“哪怕是一张破纸片这样微小的物件也要尽力保存,因为它可能会提供重要的历史信息。”
中国水下考古仍不够完善
针对有专家及媒体称,南海Ⅰ号整体打捞工程圆满完成,标志着中国已进入水下考古强国,昨天参加庆典活动的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童明康明确表示:“这种说法为时尚早。”
童明康说,中国的水下考古事业,在整个考古学中是最年轻的,发展仅有20年历史。南海Ⅰ号实施整体打捞虽是世界首例,但接下来还要面对一系列难题。就目前来说,对中国水下文物资源的掌握还不够充分,水下考古队伍、保护及研究还需要不断健全完善。“只有这些基础工作先做好了,我们才有跻身‘强国’的条件。”
■发现史解密
金腰带出水中英合作破产
南海Ⅰ号究竟怎么被发现的?一个英国人,为何强调自己是最早发现残骸的打捞者?20年前,中英两国合作在阳江海域寻找一条18世纪荷兰籍沉船“林斯堡”号,意外发现了南海I号。近日,参与那次打捞的英方代表罗伊。马丁,以及广州救捞局的中方人员尹干洪、黄景、陈日喜向记者披露了20年前鲜为人知的细节。
如果捞上文物需交中国
罗伊。马丁现已年过七旬,居英国南安普顿。马丁说,他1986年退休后,对沉没海底的商船比较有兴趣。
1987年初,马丁通过香港从事海损理算工作的朋友介绍,来到交通部广州救捞局业务处,表明希望合作打捞“林斯堡”号。
担任这次打捞现场协调和翻译工作的陈日喜记得,授命负责此事的张代吉(时任交通部救捞业务处副处长、救捞工程师)为此走访了政府和军队的多个主管部门,最终获得批准。
接下来是艰苦的商务谈判。陈日喜说,救捞局坚持,所有捞获的文物都必须无条件交给中国政府。双方在1987年7月初达成合作协议。
尹干洪,这次重要打捞行动的现场总指挥,接受采访时透露,据他所知,协议的内容是英方出钱、提供各种探测仪器,租用救捞局的船和人。打捞上来的文物无偿交还中国政府,如果是黄金、白银等就要按当时的市价卖给中国政府,如果是锡锭拍卖后与中国政府分。
中方暂停打捞让英方不满
打捞从1987年6月至8月。据时任现场潜水打捞指挥的黄景记录的一份调度日记可知,一开始,中英人员在阳江海域南鹏岛大帆石附近的海面搜寻,但无获而返。
转折发生在8月初的一天。上午9点左右,潜水员范亚生从抓斗抓起来的泥中揪出一条金色的链子,长1.8米。
尹干洪坦承,当年的文物保护意识不强。因此,此前打捞上来的很多碎瓷片大部分又冲回海里去了。这条金腰带的出现,令他觉得不对劲,“继续用抓斗打捞,就是搞破坏。”
尹干洪暂停了进一步的打捞,随即将全部捞获物送到广东省文物部门鉴定。陈日喜记得,这个决定,让英方现场负责人赖浩杰(LyleCraigie-Halkett)非常不满,但打捞施工船舶设备在中方的掌控之下。
文物鉴定报告出来后,广州救捞局指示现场停止打捞作业,施工船舶撤回广州。这次中英合作打捞古沉船的计划宣告破产。
马丁说,英方曾经找中方要几件瓷器作为样品,但要求被拒绝了。
金腰带图片模糊只能想象
“你可以想象,我们有多失望。”20年后,马丁告诉本报记者,那次合作失败令他损失一大笔钱,英国海洋探测打捞公司也倒闭了。
虽然从此再也没有机会看到南海Ⅰ号,但马丁仍持续关注着它。他告诉记者,当年赖浩杰拍了不少图片,但是关于金腰带的图对焦不准,模糊了,“这么多年来,我只能通过赖的描述来想象那条金腰带的样子。”
“我希望看到,功劳最终可以归到应该得到的人那里,我们才是费了很大劲、最早发现残骸的打捞者……如果没有利用我们的技术找到那里,这条沉船将永远不会被发现。”在向记者表白这句话之前,马丁特地加了个前提:这是“典型的英式思维”。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