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安工地挖出古墓续 唐朝古墓现身“人面纹”砖

10月20日,惠安聚龙小镇外国语学校后方,苗圃工人在施工中发现了一座古墓。昨日,泉州市考古队工作人员进行了抢救性发掘,经初步鉴定,墓葬年代约在唐朝中晚期,在清理古墓甬道时还发现罕见的“人面纹”墓砖。

今日考古人员还将继续清理甬道,作进一步发掘。

古墓带双“耳室”

古墓顶为拱形,跨度170厘米左右,内部轮廓已呈现。

与平时较为常见的明清糖水灰墓葬不同的是,墓内部两侧均由墓砖垒成,墓砖大致有三种颜色:红、青、黑。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墓室内的小拱形“耳室”。记者目测,这两个“耳室”大小一致,位置均处于墓室两侧的前半部分。考古人员介绍,耳室一般放置罐、瓶及生活用品等陪葬品。

“唐代的单人墓一般就这么大。”泉州市博物馆馆长陈建中分析,战国、商周时期的墓很小,中原移民南迁入闽后把他们的习俗也带入福建,自此古人墓葬才开始变大。

或唐代中晚期墓

古墓的墓砖纹饰多样,几乎每块墓砖上都有纹样。据不完全统计,这些印纹砖的纹饰有钱纹、蓖梳纹、龙纹、竹子纹、鱼纹、叶脉纹、宝相花纹等,墓砖文化丰富。

昨日下午,考古人员在初步清理甬道后,还发现“人面纹”的墓砖。“这种人面纹的墓砖,我还是第一次瞧见,这在泉州地区也是比较罕见的。”泉州市博物馆考古部范主任说,从发现古墓到昨日清理墓室,至今共发现了十余件陪葬品,多数为陶罐陶器。

“从出土的这些器具特征来看,古墓年代应在唐代中晚期。”范主任分析,从昨日发掘来看,整个墓葬区呈“土字形”。

墓主身份仍是谜

陈建中说,古墓所处位置是一方风水宝地,目前墓主身份仍是谜,“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这应该是个唐朝古墓,但现在还没找到印有年号的物件,因此具体年代仍然无法确定,若能找到铜钱会更好。”按照古时习俗,古人一般会在墓室里放铜钱来“镇棺”,但根据研究,唐代的铜钱含铁量高,在历经漫长岁月的侵蚀,铜钱往往会烂掉。

据紫山镇龙石村村民们讲述,古墓所处方位是传说中的“祖公墓”,数十年来村里都盛传这里有古墓。

责任编辑:倪冰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