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古船发掘难度不亚于打捞(图)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24日,等待涨潮靠岸的“南海一号”

核心提示

“南海一号”沉睡海底800年,保存完好,这是大自然赐予的一个奇迹;如今,它被整体打捞出水,毫发无损,这是由中国人创造的又一个奇迹。人们关心的是,我们还能不能让“南海一号”再完好地躺上800年,实现一个文物保护的奇迹呢?

24日下午,广东阳江海面。正对着阳江海陵岛“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临时码头,载着“南海一号”沉箱的驳船“重任1601”号浮在海面,与码头仅数十米之遥。

装载“南海一号”的巨大沉箱本月22日打捞出水后,于24日上午顺利平移到临时码头附近海域。由于天气变化,阳江沿海有了些许风浪,为了不让驳船靠岸时因颠簸对古船产生影响,“南海一号”上岸时间一推再推。

打捞现场总指挥吴建成表示,“南海一号”上岸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风平浪静,二是涨潮,二者缺一不可。待沉箱靠岸后,他们将用气囊拉移的方法,将沉箱“送”进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的“水晶宫”。“南海一号”整体打捞工作将随之告一段落。

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说,“南海一号”整体打捞对整个考古工作来说仅仅是个“逗号”,对“南海一号”所承载的历史文化财富的发掘,将会长久持续下去。

打捞创造全球级纪录

“南海一号”保护发掘的价值不能用金钱衡量

沉箱成功出水后,交通部救捞局局长宋家慧松了一口气。他透露说,原有的3套打捞方案中,整体打捞方案名列末尾。经过反复讨论,再三权衡,直到2002年10月,“原地打捞、整体保护、就地展示”的原则以及整体打捞的方案才最终确定下来。

“难点有三,下沉井花了60多天,穿底梁用了70多天,工程人员水下作业9个多月,这在世界水下考古史上也是少见的。”打捞“南海一号”,让中国创造了全球级的纪录。

整个打捞,各方投资巨大,被一些人称为“史上最昂贵打捞”。

对此,单霁翔认为,文物遗产保护的价值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比如,在解放初期,我们曾从香港抢救回一批珍贵的文物,花费几百万港币,当时看来是一个天文数字。如今,单从经济价值来说,现在这些文物已经是价值连城,在文化发展方面的价值更是不可估量甚至是无价的。“南海一号”保护开发也是同样道理。

发掘没有现成方法可循

5至10年后,人们才可能一睹“南海一号”的真容

“‘南海一号’的出水可能解答很多问题,但也可能提出更多新的问题。”故宫博物院常务副院长李季表示。

“南海一号”虽然出水了,但怎样安全地把箱子打开,按照考古的标准和规范,清理里面的文物,保留尽可能多的历史信息,这是另一个世界级的难题,其挑战难度决不亚于对它的打捞。

“打开沉箱至少需要5至10年。”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副主任魏峻预测。也就是说,5至10年后,人们才能一睹“南海一号”的真容。而在不少专家看来,这个时间表甚至还过于乐观。

船出来后,如何长久保护,又是难题。“古船在海底30多米处躺了800多年,已经达到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出水后就打破了这种平衡。”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詹长法说,“南海一号”沉没海域的能见度几乎为零,现在打捞上来放在水晶宫内,光照条件、微生物水环境等因素的改变,很可能导致船体及文物遭到侵蚀。

记者了解到,就连浸泡船体用淡水还是海水,也极有讲究:用淡水,很容易使船体腐烂;用海水,海中的蛀虫又会蛀蚀船体。

“这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不断调整修正,好在已经有了预案。”单霁翔表示。

人们对“南海一号”的考古价值期望非常高,这条有800年历史的古船被认为大大有助于研究中国古代航海史、造船史。广东省“海上丝绸之路”研究开发项目组负责人、中山大学教授黄伟宗认为,“南海一号”将给“海上丝绸之路”提供最可信、最典型的标本。

但这一切奥秘的揭开,都有赖于考古学家的成功发掘。作为全球首个整体打捞上来的古沉船,“南海一号”今后的长远发掘,还没有一套现成的方法可以遵循。

“珍贵的文物是不可再生资源,发掘方法一旦出现偏差,‘南海一号’原本重大的价值就可能因此打折。一些文字类的记载,比如纸张航线图、工作日志、文字记录等,可能直接交待‘南海一号’的身世,提供很多猜想不到的细节。但这类文物往往最难以保存和复原。”中科院考古研究所原所长刘庆柱说。

过度商业化可能拖累考古

“南海一号”已被注册600多个商标;旅游开发应该是可持续的

船还未出水,阳江市委、市政府已把“南海一号”的新家——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建设项目纳入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在海底沉睡了800多年的‘南海一号’整体打捞出水后,将被移入博物馆内的‘水晶宫’,届时,游客可以透过透明玻璃,观看水下考古工作者潜水发掘打捞文物的示范表演,神秘的海底宝库将一点一滴地呈现于观众面前……”

有关部门的官员还表示,已用“南海一号”注册了600多个商标,这些商标将由政府统一管理,用于开发一系列旅游产品。

在成功出水的喜悦中,考古人员也向记者表达了古船能否得到妥善保护的担忧,“过度的商业化和逐利,把‘南海一号’当成摇钱树,会损害‘南海一号’。”

“仅仅把古沉船作为一个旅游景点,会大大降低‘南海一号’对人类文化的贡献。”单霁翔认为,“南海一号”的旅游开发应该是可持续的,和考古挖掘是一个互相支持的关系。另外,按照法律规定,文物保护单位取得的收益,应该用来保护文物。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葛剑雄教授认为,对“南海一号”的保护,不能单纯依靠阳江市,国家、广东省都有必要投入,建立专项保护经费。

责任编辑:nathan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