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船出水“水土不服”?考古专家们早就有妙计!

“南海I号”昨天出水后,如何确保这艘千年古船日后妥善保存,成为最受关注的问题。据专家表示,保存千年古船,水晶宫内的“水环境”至关重要。

以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徐润林教授为首的十多位专家为此日夜攻关,希望提供一套最科学的“供水”方案。最乐观预计是,明年1月水晶宫“供水”方案最终完善并出台实施。

一年前就建立人工控制模拟实验室

古船打捞后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适应新的“水土”环境。为确保古船进入水晶宫后能够尽可能少地受到损坏和腐蚀,以中大生科院博士生导师徐润林教授为首的科研团队,早在一年前就建立了一个人工控制的模拟实验室,通过采样观察新的水体环境如温度、光照、水质状况对船体的影响。

要尽可能为古船营造“无氧”环境

徐润林教授解释,要解决“南海I号”出水后面临的保护难题,首先得要了解它的过去。按照目前收集到的资料来看,普遍认为“南海I号”之所以千年不腐最关键的因素就是:大量的海泥隔绝了木船和海水中的游离氧和一些微生物,2米厚的淤泥造成了一个“无氧”环境,使得船身在水下与腐蚀菌隔绝。

在这样的状态下,铜金制品、大理石制品通常都能得到完整保存,而木材、纺织品这些有机物类古文物在水下的泥沙中会存放得像埋藏在沙漠和严寒地区的地下一样完好。因此,科研小组研究的就是如何在水晶宫内为古船营造一个无氧环境。

毫无前人经验可借鉴

目前,国外的沉船保存多数采取在空气中保存,沉船打捞上来之后则要进行整体脱盐,由于国外很多沉船是拆开后打捞再处理保存的,所以相对容易,而“南海I号”本身是整体打捞,船身又大,如果这样进行整条船的脱盐,工作量相当惊人。

徐润林教授告诉记者,“南海I号”的保护之所以受到外界高度关注,主要是因为没有相关经验可以借鉴。

反复试验寻找最佳供水方案

实验过程:

“打造小型水晶宫+模拟水下环境+合成人工海水+不同温度、含氧量等条件下反复试验”=找出最佳供水方案

针对“南海I号”水晶宫水环境的实验整整持续了一年。首先,按照水晶宫的尺寸比例缩小打造一个形状相同的玻璃缸,尽可能模拟水晶宫的水下环境,然后将采集的水样和泥样放入这个缸内,再选择与“南海I号”木质相同的木块放入水中,最后,通过不同温度、不同水环境下的比较和观测来确定最适合的水质。

整个实验过程,研究人员除了一方面使用水晶宫附近采集的天然海水作为水样样本,另一方面,还自己配制“人工海水”同步实验。

目前进度:供水方案大框架已经完成

中大有关实验室透露,目前关于水晶宫的科学“供水”方案,近日已经形成了一个大框架,并且初步通过了小规模小范围的试验。但出于科学的严谨,徐教授以及他的博士生们目前都不愿意详细透露该方案的具体操作,他们都表示“还要各界专家共同讨论验证才能公布”。预计最快在明年1月完成论证。

初步结论:水晶宫可能采用冷光源

专家目前已经形成的基本共识是,水晶宫将来不会采用暖光源、而是采用冷光源,以避免红外线和紫外线的破坏。

此外,为了降低微生物的存活量,要减少海水中氧气的溶解量,可能会向海水里输入氮气,减少水中的溶解量。徐润林教授表示,今后水晶宫里的水体必须是阳江海域的海水。

责任编辑:nathan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