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科技助推文物“发现之旅”

一说起文物、考古,人们脑海里立刻浮现的是工作者拿着放大镜观察研究的情景。实际上,现代高科技手段已经逐步介入文物考古工作,并带来了极大的帮助。近日,市文物局文物保护管理科科长张志刚向记者介绍了文物工作中所运用到的高科技手段。

红外线照相

报恩寺,位于东坡区永寿镇,是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是眉山地区存留的唯一一处典型的元代建筑,又保留了许多宋代建筑的营造法式,充分反映了宋元时期的建筑艺术,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在大殿内额,人们能看到题记:“泰定四年”,结合建筑风格,此前文物界一直认为,大殿应为元代建筑,清乾隆年间进行过维修。

但具体的始建、重建时间,谁建的、为何而建,一直未有定论。

今年8月,事情出现了转机。红外线照相技术的介入,让人们对报恩寺有了更多的了解。

8月22日、23日,作为眉山市与成都市年度文化合作项目之一,眉山和成都两地的考古学者对报恩寺进行了为期两天的初步调查,一是对大殿进行测量绘图,二是运用红外线照相手段对大殿木构件进行拍照。

拍摄完成,照片在电脑上放大后,人们惊奇地发现,原来只能在大殿内额看到“泰定四年”4个字,而现在,大殿的梁、挑斡上出现了数百个黑书题字,而这些黑书题字,平时用肉眼难以看到。

张志刚兴奋了。这意味着,报恩寺所存的疑惑,可以通过这些黑书题字来解决。

经过一个多星期的奋战、查阅资料,每天对照片进行无数次的放大、缩小以及拼合后,工作人员识读出了351字,存疑3字,尚未识读46字。

根据识读出来的文字,报恩寺大殿的重建时间精确到了年月日。报恩寺屋内额题记载“泰定四年太岁丁卯十月乙未十五日”“黄觉信重建”,非《眉山县志》所载:“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重修。”

不仅如此,人们还了解到报恩寺在元代被称为“报恩院”,也了解到重建者的3个愿望:“冀艺业兴隆”;“冀四时蒙福百禄修宜”;“冀福禄增崇寿龄遐久”。

同时,红外线照相手段也运用到报恩寺附近的报本寺,根据照片显示的信息,确认并纠正了相关资料对报本寺建造年代的错误记载。报本寺大殿题记明确记载,大殿建于“清同治元年(1862)岁次壬戌孟冬”,而非《眉山文物揽胜》所载“始建年代不详,清宣统元年(1909)重建。”亦非东坡区第三次文物普查登记表所载“始建于清宣统元年(1909)。”

“这是我市第一次运用红外线照相手段来进行文物研究,可以说,帮助很大,获得的信息填补了报恩寺资料记载的空白。”张志刚说。

GPS定位仪

据介绍,目前我市有1348处文物点,分布在全市乡镇、城区的不同地点。

在以前,如果要新修一条道路,在规划之初,为了避免损坏到有关文物点,工作人员们会沿规划线路进行实地调查,摸清规划线路周边文物点的状况,评价规划线路对文物本体及文物周边环境的影响,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

此类工作,特别是对于某一区域内的文物状况统计、同一类型文物的定位,都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去完成。而现在,这些情况将被改变。

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我市首次运用了GPS定位仪。工作人员们带着GPS定位仪,到每一个文物点进行定位测量记录,获取每个文物点的海拔高度、经度、纬度等信息资料。

随后,将信息收集回来,录入电脑,生成区县、全市以及全省等文物点分布图、文物类别分布图等。

“对文物工作的帮助很大。比如,如果想了解东坡区内的文物点,在分布图上一查,一目了然;比如,将道路规划的坐标输入,就能看到是否会涉及有关文物点,就避免了实地来回考察的麻烦。”张志刚说。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