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角山 反山 古城” 重量级良渚遗址发现过程(图)

前面讲了,专家之所以不反对“良渚古城的功能相当于紫禁城”的说法,是因为古城保卫着良渚文化中两个重要的遗址——有宫殿痕迹的莫角山和有“王陵”之称的反山。

已故的考古学泰斗苏秉琦先生曾这样说,考古这个工作,很多时候好像是坐在那里大发奇想,其实都是有道理的,只是还要做许多工作……

那莫角山、反山、古城,这三个良渚文化中重量级的遗址是怎样被发现的呢?

1977年·莫角山

——大观山果园的一段对话

1977年,著名考古学家、现任北京大学教授的严文明来到杭州,和苏秉琦先生参观良渚遗址,最后坐在大观山果园里休息。

苏先生问我:“你说良渚这个遗址怎么样?”

“很大,但是一下子看不很清楚。”我答。

“我是说,它很重要。你看重要在什么地方?它在历史上应该占一个什么位置?”

“我看很像是良渚文化的中心。打一个不恰当的比方,假如良渚文化是一个国家,良渚遗址就应当是它的首都。”我答。

“你说得也对。”苏先生停顿了一下,“我本来是想说良渚是古杭州。你看这里地势比杭州高些,天目山余脉是它的天然屏障,苕溪是对外的重要通道。这里鱼肥稻香,是江南典型的鱼米之乡,杭州应该是从这里起步……把良渚比喻成首都,也有道理……考古学更重视经济、文化的研究,所以你说这里是良渚文化的中心或者首都,我说是古杭州,好像我们坐在这里大发奇想,其实都是有道理的,只是还要做许多工作……”

这一段谈话给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有趣的是我们坐下休息谈话的地方,当时从地形分析就觉得重要,也仔细地踏查过,可惜一块陶片都没有找到。

——摘自严文明《良渚随笔》

1986年·反山

——让人绝望的40厘米

王明达,浙江省考古所首任良渚考古站站长,主持发掘过良渚遗址群内最具代表性的反山遗址、瑶山遗址、汇观山遗址、莫角山遗址以及其他大大小小四五十座遗址。

读者朋友手中的《都市快报》,长43.3厘米,就是这么点距离,在1986年,将考古队员们逼得几近绝望。

1986年5月8日,因某公司基建工程,考古人员例行先进入反山进行考古勘察。20多天的发掘成果出人意料,出土的是11座汉墓,而良渚文化的影子,却一丝一毫都没见着。

通过土质辨别,考古队推测,在汉墓之下可能还有墓葬,于是决定再往下试试——王明达画好了墓坑线,又挖下90多厘米,但依旧没有动静。

各种说法很快冒了出来,有说王明达的墓坑线画错了;也有说,这里根本没有良渚文化。此时,发掘场面已铺得很开,如果王明达错了,意味着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巨大的压力让王明达一下瘦了13斤。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那时,我心里的确很疑惑,照本来,一般墓葬挖到20~30厘米深,就有分晓了。”王明达说。

直到5月30日,一个天气阴沉的下午,好运终于开始向他们招手了。王明达是这样回忆的:

我正蹲着和同事商量接下去怎么办,陈越南(考古技工)从12号墓里爬了上来,叫我赶快去看一下。

他捏着块泥巴,上面有些红漆,中间还嵌着几颗白色小珠子,正是良渚时候的玉珠!我直接就跳下了墓坑,有一米六深吧,这样跳其实是违反考古规定的,但当时实在是太激动了。

在墓坑一角,还有一些留有红漆的泥巴,上面同样有玉珠。我退后一步,拿起根竹签,随手朝墓坑里轻轻一插,结果插不下去!我轻轻抚开泥土,白白的一圈,一块玉琮露了出来,竹签正好插在上面!

这时,电闪雷鸣,大暴雨很快就来了,我的心在狂跳,赶紧给墓坑盖上几层塑料薄膜。上来后,为防消息泄漏,当即遣散了民工。

回住区后,我喝了两斤黄酒,郁闷一扫而光。半夜里,大风大雨,我又按捺不住兴奋,穿上套鞋、雨衣,打了手电筒,又回到墓葬区查看一圈。

狂喜的考古队员们继续下挖了40厘米,第一座大型良渚古墓葬在反山出土了——在12号墓坑里,出土了700多件良渚玉器,铺满了整座墓坑,后来被称为良渚‘琮王’、‘钺王’的两件超大型玉器就在其中。

接着,另10座良渚大墓也被逐一发现——南边是男墓,北边是女墓;11个大墓里共出土玉器、陶器、石器、象牙、漆杯等文物共1200多组3200多件。

你知道吗?玉器刚发掘出来的时候非常嫩,绝对不能碰,哪怕用毛笔轻轻一拂,笔尖上都能带下玉屑;让它吹吹风,十来分钟后,玉就变硬了,再起出来。在12号墓的西南角50厘米远,有个防空洞,如果当年修建防空洞时多挖几锄头,这么一座大墓就毁了,我们的运气实在太好了。

现在再回过头来想,考古真当是件考验人耐心的事。你想,墓葬其实在1.3米深的地方,当时都挖到90多厘米了,就在脚下40厘米,但我们都不知道,很茫然、很痛苦。

琮王上代表良渚文化的神徽,上面是个人,两手张开,肘关节向里,抓着下面的一只野兽;人头上插着很多羽毛,很像印第安人。琮王高8.8厘米,外围直径有17.6厘米,重6500克;每面直壁,上下各雕刻一个良渚文化里的神徽,四面直壁,共有8个神徽。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莫角山遗址

苏、严两人当年都没想到,他们屁股底下的大观山果园,正是日后震惊考古界的良渚遗址中的核心区块——莫角山遗址。

……104国道(旧)余杭段动工扩建,在通过大观山果园的公路两侧发现了大量的经火烧过的土坯……1987年12月1日,我和李水城到了工地。一看正是10年前我和苏秉琦先生休息和谈话的地方……

牟永抗和王明达向我展示了一张万分之一的地形图,图上清楚地显示这大观山果园实际上是一个长方形土台子,东西长约670米,南北长约450米……自然力量是不可能形成这样一种长方形土台子的,换句话说,这面积30万平方米、高5~8米的土台子竟是人工筑成的……王明达还特别补充说,在已经开挖的13个探方中,在红烧土坯以下的看似生土的地层,实际是经过人工搬动的,是人们用自然土筑成的,其最深的一处已达7米!听到这里,我真是惊呆了:良渚文化时期果真有能力营建这么巨大的工程吗?

——摘自严文明《良渚随笔》

2006年至2007年·古城

——从一条沟渠到堪比殷墟的古城

去年6月,因瓶窑镇葡萄畈村要建农民安置房,考古队照例先进场勘察。

发掘首先在葡萄畈遗址高地西侧,在一片稻田下,发现一条宽40多米的南北向沟渠,沟里有不少良渚晚期的陶片;考古队员又在沟渠东侧挖了个深坑,惊喜地发现,整块土地竟是由人工夯筑而成的——黄色土质不同于良渚一带灰黑色淤泥,显然是从外运来的;在黄土下面,铺着一层比较圆滑的石块。

河堤遗址的说法很快有了另一种推测——这里东面200米就是良渚文化的中心——莫角山遗址,这条黄土夯筑而成的建筑,很可能是莫角山的西城墙,那条沟渠会不会是护城河?

今年3月,发掘工作向南北延伸;一个半月后,这条“底部铺垫石块、大量黄土夯建”的遗迹终于显山露水:南连凤山,北接东苕溪,长约1000余米,宽约40~60米。

但这还并不能证明就是座城墙,城墙应该是一圈的。

发掘到了6月初,终于又有突破——在莫角山北侧的河池头村,又发现了一段东西向、底部铺垫石头的遗迹,9月,西起苕溪,东接雉山的一段又找到了;10月下旬,莫角山东侧发现了相同遗迹;终于,11月上旬,莫角山南侧,又一条“底部铺垫石块、大量黄土夯建”的遗迹露面,东南西北,终于合围了。

“至此,我们初步判断这种底部铺垫石头的遗迹就是良渚文化时期围绕莫角山四周的古城墙。”浙江省考古所良渚考古站站长刘斌说。

责任编辑:nathan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