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盖古寺,首现浏阳僧人古墓群

浏阳的佛教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尤以石霜寺、兴华寺、宝盖寺、大光寺为甚。其中的宝盖寺,虽不像石霜寺——“全国佛教共有五家七宗,其中两宗就发源于石霜寺”——那般影响深远,但它也作为浏阳的一方名寺,泽被十方信众。

8月17日上午,记者与熟悉古港文史的黎石荪老人走进宝盖洞,探访这一千年古刹。一路上,79岁的黎老对沿途的自然、人文风物如数家珍,向记者娓娓道来。

沿宝盖河,经“天子岗”、“五道湾”,来到素有“小南京”之称的宝盖洞,宝盖寺就位于诸灵山麓。

历古今之变,佛寺沐风雨

宝盖山,又名寒婆坳,海拔1311.7米,属连云山脉。因峰顶直入云霄,群山壁立,其状若张盖而得名。发源于此山的宝盖河,流经诸灵山附近时,一块依山傍水的宝地被一名高僧相中。

“相传唐代约禅师云游至此,认为这是修行的好地方,开始化缘建寺。”79岁的黎石荪老人说,约禅师是石霜寺庆诸禅师的高徒。

据相关资料记载,诸灵山麓的宝盖寺始建于唐代昭宗景福年间(891-892年),距今已有1100余年的历史。黎石荪退休后致力于收集整理地方的文史资料,他说宝盖寺原有九栋十八亭四十八分庵,宏伟壮观,最盛时寺内有僧尼108位,求佛之士络绎不绝。

关于宝盖寺,中国佛教禅宗史书《五灯会元》有这样一段记载:“潭州宝盖约禅师,僧问:‘宝盖高高挂,其中事若何?请师言下旨,一句不消多。’师(约禅师)曰:‘宝盖挂空中,有路不曾通。倘求言下旨,便是有西东。’”《五灯会元》中还记述了一桩关于宝盖寺的公案,有徒问:“如何是宝盖?”师曰:“不从人天得。”“如何是宝盖中人?”师曰:“不于时人知。”至清初,先后有密因禅师,九代祖然灯禅师、十代祖恢昌先禅师弘法宝盖寺。据传,这些禅师在禅林的声望颇隆,现有灵塔为证。

在大革命时期,宝盖寺曾毁于战火,原有的寺院仅存痕迹,上世纪八十年代进行了重建。古寺历经风云变幻,原有的“寺内八宝”如今仅存一颗千年古稠树,像“末代和尚金香炉”散落民间后被贱卖,殿内数丈高的如来佛像及风火铜造观音像都不复存在。

30余座古墓安息着五朝僧侣

沿着宝盖寺旁的一条小径,步行百余步,来到寺后的山坡上,丛林掩映下散落着30余座和尚古墓,因当地村民保护意识较强,这些古墓保存较好。

墓群分为塔葬和墓葬两种形式,其中4座墓塔的塔身、塔座均为六边形,墓塔高1至3米不等,用石块雕刻而成,底座由三层构成,雕有莲花瓣,中间的塔柱上刻有墓主的法号等,顶部是一塔顶,呈葫芦状,并刻有莲花,佛教文化氛围十分浓厚。

“原先有6座,现在只剩下4座了。”黎石荪说,他曾对宝盖寺后山的古墓群做过详细的勘察,“有名姓的僧人近三百,宝盖寺自唐代以来五朝的僧侣都葬在这。”而根据建塔时间断定,墓群大部分建于清朝康熙、乾隆、道光、嘉庆年间。

除了4座墓塔外,其余墓葬与一般土葬坟墓无异。当地村民介绍,宝盖洞内河流两侧的山上都有僧人的坟墓,但现今能清晰辨认出的古墓就只剩下宝盖寺后山的这30多座。

早在2003年,市文物考古管理处工作人员在宝盖寺村进行文物普查时,就发现了这一处古墓群。工作人员认为,发现如此大规模的和尚古墓群在浏阳还是首次,长沙地区也十分罕见,这对研究佛教文化和古代经济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地理风物

宝盖洞内古树多

“夫妻银杏”风雨共济

沿着曲曲折折的水泥路,穿行于青山碧水间,寻访名闻遐迩的千年“夫妻银杏”,当行车至宝盖寺村最深处的白果组时,两株银杏便跃入眼帘,车直接开到了银杏树下。

驻足仰望,只见两株银杏粗壮的主干直冲霄汉,枝繁叶茂似欲遮天蔽日,相隔不过3米,像是紧紧地“抱”在一起。

胸径有14米的两株银杏,究竟为何人何时所种?“比我大几辈的老人也不知道什么时候种的。”93岁的冯辉莲老人说。而83岁的杨福兴老人认为这是他的先祖种下的。

据杨氏族谱记载,600多年前,朱元璋血洗浏阳后,杨家96代孙杨有昌从广东嘉应州迁徙到浏阳上东乡三口桥头市炉前村(现为宝盖寺村白果片)。“插草为标定居后,先祖种下这两株白果树。”杨福兴说。现在,杨家发展到第111世,这两株古树见证了杨家世代繁衍。

两株银杏历经600年风雨仍生生不息,得益于适宜的自然环境和人们的特殊照顾。现在,每年所产的杏果收入有5000余元。有人作诗赞曰:千年银杏绿葱葱,结蒂鸳鸯立山峰。瞻望云间三百丈,遮盖一村半边垅。

摩崖石刻古诗填补我市文物空白

宝盖水库上波光潋滟,库区尾部的宝盖寺村青山组一崖壁上遗存一方石刻,至今已有500余年的历史。经考古工作人员考证,该石刻为明代成化十七年(1481年)所刻。

石刻为竖文,行书,分三段,11行,共80字。其中部分文字言道:

成化十七年辛丑岁四月二十二谷旦立。诗曰:千古万年间,虚空架碧湾。如虹横饮水,似月半连山。空藏人行广,岳嵬客往还。不愁波浪急,长断宝门关。

诵读此诗,当时当地佛教文化和社会经济昌盛可见一斑。据传,因宝盖寺声名远播,一位叫李英的名士不畏路途遥远,专程来游玩一回,当行至离宝盖寺不远的宝山桥上时,举目观望,叹其景致,见景生情,一首虚实相融、动静有致的诗应景而生。

摩崖石刻是指将文字或图案刻在天然的石壁上,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史料、审美价值。

宝盖摩崖石刻的发现,对考证和研究我市佛教文化和诗词文化提供了一份极具价值的历史资料,同时也填补了我市摩崖石刻文物的空白。

民间案牍

红军学校的老师自编革命教材

79岁的黎石荪老人至今还能哼唱一两首红军歌曲,“上一辈的老人们传下来的。”黎老说,内容涉及革命斗争、革命婚姻等方面。

红军歌曲是从哪里传出来的?“是红军学校的老师创作的。”黎老带着记者来到位于宝盖寺村双冲片的殷家屋场,“这里原是红军学校。”黎老指着一栋居民房旁边的空地说,“学校只有几间平房。”空地上已找不到红军学校的痕迹,长满了荒草。

宝盖寺村曾是红色根据地,傅秋涛等革命志士曾在此战斗过。他们在殷家屋场设立一所红军学校,给战士们“充电”。“只有一个老师,十来个学生。”黎老说,老师姓左,是溪江左家湾人。

而教学使用的教材是老师自编的,“一篇文章就算是一本教材。”黎老还抄录了一篇流传下来的文章。老师每写的一篇文章就是一部教材,字数虽不多,内容都很昂扬上进。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