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考古的新境界

近年,公共考古学引起了业内外的广泛关注,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应该加强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开展考古知识的普及,并开展了一系列的相关活动。

其实公共考古在面向公众的考古知识普及之外,还应该关注考古与公众、社会的更深层次关系,比如考古发掘政策的制定,考古发掘资料等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管理与利用等。近年国家倡导并为业界普遍接受、积极实践的抢救性发掘策略,就是一个考古学术服从于遗产保护的发掘战略转变并取得了积极的成效。基本建设中的考古不是要降低考古发掘的科学水平,而是要将有限的考古力量集中在基本建设过程中面临威胁的考古遗址与遗迹,优先发掘,在抢救的过程中积累学术研究资料,开展相关课题研究。

由政府、学界、媒体等共同开展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活动是一项集中的考古知识普及和公共考古活动。活动以业界专家集体推荐、媒体集中宣传的形式,向社会公布和报告考古新发现,解读发现的意义,进行考古成果的分享,而“遗迹•奇迹——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进中学”,则是普及活动的进一步深化。它不仅是针对广大中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面向他们开展考古知识的普及,着力于培养年轻的考古爱好者和考古学的后备力量,同时也将特定的发现与特定的学校相联系,传播一种正确认识家乡历史、文化与文明成就的科学理念和方法,重建年轻一代与历史及地方的关系、情感,通过认知自己生存家园的环境和历史,重构地方和社区认同,在历史与现实中寻求科学发展的道路和启发。

活动中还包括指导相关的学校建立考古社,开展专家与师生讨论互动,发动专家向学校的图书资料室捐助考古和文化遗产相关图书,并和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已经成熟的考古夏令营活动相结合,为学校培养热爱并较好地了解考古的骨干学生与老师,提高师生们的自主学习和探索能力,最终使他们成为能够自主地钻研和了解家乡历史、古迹与文化的草根力量,成为当地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积极的推动力量。

因此,公共考古既是知识的普及,公众科学精神的培养,也是一项文化建设的社会实践。我们常说文化遗产为先民所创造,文化遗产传承是全民的事业,但是在快速发展和转型社会中,如何构建遗产与人民的血肉联系,是一个摆在遗产工作者面前的重大问题。

今天的文化遗产早已不应该仅仅是少数专业人士的研究资料和死看硬守的保护对象,而应该是经济、文化发展和和谐社会建设的宝贵资源。考古、博物馆和文化遗产相关工作与科学已经为人类发现并重新认知自己的文化遗产提供了系统丰富的理论与方法,但是如何让它们广为人知,并合理地融入社区生活与社会发展,则需要遗产工作者进一步解放思想,开阔思路,探索创新,既要有更好的政策体制和机制,也要有具体的方式和方法。这不仅是政府的责任,考古、博物馆等遗产机构与普通的遗产从业者当然也义不容辞,应该从各自的角度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