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溪卫山脚下出土大量带有波浪纹饰的古陶片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卫山脚下出土的波浪纹饰古陶片

慈溪观海卫镇的卫山脚下现正在造农民公寓。昨天,当地文保人士莫先生给本报新闻热线87777777来电称,在施工翻出的土壤中,村民孟师傅发现了200多片古陶片。让人眼前一亮的是,不少古陶片上有波浪的纹饰。市文保所专家认为,波浪纹饰代表了先民对生活环境的认识,他们生活在海边,美丽的海浪就成了他们在陶罐上创作的素材,这应属于早期的水文化和海洋文化的符号。

大量出土陶片刻着海浪波纹

慈溪市观海卫镇广义路北段卫山脚下,当地普惠村在山下的一处空地正在建设农民公寓,现在工程进行到基础挖掘的阶段。早在2010年,此工地往东大约1000米的卫山脚下,一名陈姓村民在此挖掘出了一个春秋战国时期的“米”字纹饰硬陶罐。这一陶罐,被专家认为可以用来证明,早在先秦时期观海卫就已经是大陆了。

鉴于有文物出土的先例,当地文保人士莫先生特地委托村民孟师傅到现场,留意挖土机下泥土层的变化。希望能有新的文物出土。前几天,孟师傅在翻查挖土机翻起的土壤时,在一处五六平方米的区域内,陆续发现了200多片陶片。

陶片种类有陶器沿口、底盘、壶嘴等部件。陶片材质有粗陶、夹炭陶、粗瓷、原始青瓷等,绝大多数陶片印有线条和纹路。印纹既有方格纹,也有“回”字纹、“米”字纹、斜纹。让人惊喜的是,不少陶片上有一种似海浪的纹饰。

专家认为波浪纹是先民对海洋的认识

为了证实这些印有波浪纹饰陶片的历史和文化价值,记者采访了市文保所专家徐炯明。徐炯明分析认为:“这些陶片基本上属于先秦时代文化遗存。波浪的形象被印在了先民日常生活用的陶器上,也代表了他们的一种审美观。”

徐炯明认为,观海卫东临大海,生活在这里的先民,日常生活与海洋关系密切,大海的澎湃,海浪的优美,都被他们认识和欣赏。有着这样审美意识的先民,在制作陶器的过程中,自然会把他们认为很美的“海浪”,制作上去。

记者了解到,陶器上这样的波浪形象,被考古界称为水波纹,又称“水纹”、“波浪纹”、“波状纹”、“海水纹”或“海涛纹”。后世很多陶器、瓷器都沿用和发展了这样的纹饰。徐炯明说,最早的水波纹就出现在余姚河姆渡的陶器上。而出现在观海卫的水波纹,因为系出自沿海先民之手,这样的水波形象,素材来自海浪的可能性更大,应属于是海洋文化的滥觞。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